IMG_5623.jpg  經典府城伴手禮/優質赤嵌樓伴手禮,旅遊台南美食資訊/宅配到府-摩爾先生東山咖啡

滴滴精粹、滴滴香濃
每一滴都是師傅親手沖泡,裝瓶

IMG_5651.jpg  

用獨家烘焙方式,做出各式口感
採取〝顛覆口味、追求超越〞

IMG_5633.jpg  

用最獨特的口味,給每一位旅遊到此的朋友們

IMG_5626.jpg  

Mr.Moer講求專業、品質,顛覆口味、追求超越
現在喜愛摩爾先生的朋友,一通電話就可到府!
更多優惠資,請洽詢【摩爾先生專線:0931-750331】
現場零購地點:赤嵌樓停車場販賣部內

2015自賣海報12.png台南摩爾先生經典東山咖啡*更多介紹

1台南摩爾先生經典東山咖啡*FB  

2015自賣海報.jpg 2015自營dm.jpg

現在喜愛摩爾先生的朋友,一通電話就可到府!

更多優惠資,請洽詢【摩爾先生專線:0931-750331】

現場零購地點:赤嵌樓停車場販賣部內赤崁樓東山咖啡,在地小吃,台南伴手禮,台南美食,台南旅遊,推薦必吃美食,必食小吃,名產,伴手禮,特色名產,三合一,二合一,即溶咖啡,推薦咖啡台南台南咖啡,赤嵌樓推薦伴手禮,台南伴手禮優惠,台南名產,東山咖啡,台南伴手禮推薦,台南必吃名產,台南必帶伴手禮,特色名產,台南即溶咖啡,台南東山咖啡等相關資訊與服務,不論是小家庭旅遊或大團體團購皆合適。赤嵌樓的內部環境,相當的簡約溫馨,利用夢幻又俏皮的擺設裝飾,打造出童話故事般的可愛場景,舒適的環境規劃,讓每一組入住的旅客,都能在暢玩一整天後,獲得最放鬆的休憩時光。赤嵌樓咖啡有關於台南咖啡,赤嵌樓小吃推薦,赤嵌樓優惠,台南美食,赤嵌樓小吃,赤嵌樓名產,赤嵌樓伴手禮,台南特色小吃,二合一,三合一,即溶咖啡,台南赤崁樓旅遊美食等相關資訊與服務首選咖啡。神話[編輯] (已重新導向自 神話) 關於與「神話」名稱相近或相同的條目,詳見「神話 (消歧義)」。 Tango-nosources.svg 本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2011年3月27日) 請協助添加多方面可靠來源以改善這篇條目,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會被提出異議而移除。 Antistub.svg 本條目需要擴充。(2012年3月21日) 請協助改善這篇條目,更進一步的訊息可能會在討論頁或擴充請求中找到。請在擴充條目後將此模板移除。 女媧與伏羲 神話主題 神話主題首頁 在民俗學上,神話是指關於人類和世界變遷的神聖故事。[1]在廣義上,「神話」可以指任何古老傳說,[2] 藉由故事的形式來表達民族的意識形態。[3] 神話來源於原始社會時期,人類通過推理和想像對自然現象作出解釋。但是由於這時的知識水準非常低下,因此經常籠罩著一層神秘的色彩。 神話是人們藉助於幻想企圖征服自然的表現。神話中神的形象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是原始人類的認識和願望的理想化。 許多民族的原始社會的歷史,都是從神話故事開頭的。神話中的人物大多來自原始人類的自身形象。狩獵比較發達的部落,所創造的神話人物大多與狩獵有關;農耕發達的部落所創造的神話人物多與農業有關。神話中的英雄也以刀斧、弓箭為武器。從神話中,可以看到先民的一些事跡。 不論是世界文明發生最早地區的原始社會民族,還是當今世界上還處在原始社會的民族,他們流傳的許多神話故事都大同小異。 神話也是文學的先河,是人類最早的幻想性口頭散文作品。例如《莊子·應帝王》中說:「泰氏,其臥徐徐,具覺于于,一以己為馬,一以己為牛。」 神話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區域性,不同的文明或者民族都有自己所理解的神話含義[4]。 目錄 [隱藏] 1 定義 2 分類 3 不同學術範圍對神話的理解 4 起源 4.1 真實事件 4.2 寓言 4.3 擬人化 4.4 神話-儀式理論 5 目的 6 研究 6.1 古代 6.2 19世紀 6.3 20世紀 7 世界神話分類 8 不同文化中常見的相同神話主題 9 神話比較學 10 現代神話 11 注釋 12 參考資料 13 相關條目 14 外部連結 定義[編輯] 在學術上,學者所說的神話,必須具有幾個條件: 敘述人類原始時代或人類演化初期的單一事件或故事。[5] [6] [7] 承傳者對這些事件、故事必須信以為真。[5] [6] [8] [9]傳承者自己也知道是虛構的故事被稱為「寓言」。[10] 必須是遠古族群的人們集體創造並且流傳下來,如果是個人創造,並且沒有透過傳承而且群眾的成員對其創造的參與,這故事再怎麼神奇均不屬於神話。[5] 和神話相近的概念有傳說和民間故事。這三個詞指不同類型的傳統故事。[11]不同於神話,民間故事可以發生在任何時代、任何地點;傳承民間故事的人也不把它們當成真實、神聖的。[5]傳說則一般被當做是真實的,但是傳說一般發生在更近的事件段內,傳說中的世界和現在的世界幾乎一樣。[5]傳說的主角一般是人類,神話的主角一般是超自然角色。[5] 定義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這三個概念,只是為了把傳統故事歸類。[12]在許多文化中,神話和傳說之間不一定有明確界限。[13]有些文化中只把傳統故事分為兩類:民間故事和神話傳說。[14]甚至神話和民間故事也不能完全區分開,一個民族認為是虛構的故事(民間故事),可能被另一個民族當成史實(神話)。 [15] [16]事實上,當一個神話失去其宗教地位後,它更像是民間故事,例如以前歐洲的巨人、仙女和人類英雄帶有神性,在基督教傳播開後全被當成民間故事。[6] 分類[編輯] 神話大致分為三類:創世神話、神祇神話、英雄神話。其中以創世神話最為重要。 創世神話—講述人類原始時期,記載事務、制度起源的神話。又可粗分為世界起源神話、人類起源神話、文化起源神話。 但不表示每一個民族就一定會同時擁有上述幾種神話,有些民族可能講到人類起源,卻沒說到文化起源,但儘管如此,都仍可歸納一個共同點,就是講述「宇宙初開」演進到「秩序規則」。 神祇神話和英雄神話—就是講述神佛和英雄們的種種事蹟。 不同學術範圍對神話的理解[編輯] 北歐的眾神是會老死的,由豐收女神伊登(Ieunn)負責看管能使眾神長生不死的魔法蘋果。Image by J. Penrose, 1890. 英文中的神話(myth)一詞從希臘文的mythos一詞而來,其原文含意包括「語詞」、「言說」、「故事」及「虛構故事/小說」等;因其不可質疑的有效性而往往與希臘文中的「道/科學」(logos)相對,在近代的學術研究中,神話往往不是「虛假故事」、「誤解」的同義詞,在不同的學術研究中,「神話」這術語有三種主要用法,即禮儀/人類學用法、文學用法及符號學用法: 禮儀/人類學用法認為神話是一種匿名創作的敘事,它提供了世界為何是現在這樣及人們為何如此行事的解釋,它是將自然變為文化的一種重要的手段,是人類嘗試對自我身份的一種解釋,故有其當中的文化意涵。 在文學理論中,神話是某種永恆的人類真理的故事或象徵,這種永恆真理通常屬於道德的或美學的範疇,這種象徵或原型具有跨文化的意義。宗教與文學有極其相似的社會功能,就是把這種永恆的真理的價值觀透過故事的形式傳遞。 符號學對神話的理解有別以上兩種用法,它是指一系列連接而不相合的相關概念,某種文化中的成員靠著這種概念才能理解某些對人類重要的主題,神話在無意識與主體間性的狀態運作,使文化自然化。 起源[編輯] 真實事件[編輯] 一種理論認為,神話是從真實歷史事件演變而來。[17] [18]根據這一理論,古代講故事的人反覆述說一段歷史,年深日久,故事中的人物被神格化。[17] [18]例如一些學者認為,風神埃俄羅斯的神話就來自一個古代真實的國王,他教人民使用帆船,掌握用風的技巧,後來被流傳成風神。[17]宙斯是一個英明的國王,死後被葬在克里特島。[19]公元前5世紀的古希臘作家希羅多德和普羅迪克斯都支持這種主張。[18]希臘神話學家猶希邁羅斯(古希臘語:Εὐήμερος [Euhēmeros])(生於前4世紀)是持一理論最有名的人,此類思想也被稱為「猶希邁羅斯主義」。[18][20] 寓言[編輯] 還有一些人認為神話來自托寓。例如把古希臘眾神看做對自然現象的解讀和比喻,阿波羅代表太陽,波塞頓代表水。[18]相似的理論認為,神話是哲學或靈性概念的載體:雅典娜代表睿智和公正,阿芙洛狄忒代表慾望等。[18]19 世紀的梵語學者馬克斯·繆勒支持神話托寓理論。他相信神話最初是對大自然的比喻性描述,後來逐漸被人按字面意思理解。例如,人們常用修辭手法描述大海「躁動不安」,後來神話中的海神就被描述為暴躁易怒。[21] 擬人化[編輯] 一些學者認為神話是對無生命物體和力量的擬人化。例如古人崇拜火、空氣等自然力,後逐漸把它們想像成神明。這一理論被稱為「造神思維」(Mythopoeic thought)。[22]根據這一理論,古人常把沒有生命的東西看做有主觀意識的人。[23]因此他們把自然事件描述為神明人為造成的,這些神往往有人類的性格。這些故事集中起來就形成了神話。[24] 赤崁樓東山咖啡,在地小吃,台南伴手禮,台南美食,台南旅遊,推薦必吃美食,必食小吃,名產,伴手禮,特色名產,三合一,二合一,即溶咖啡,推薦咖啡台南台南咖啡,赤嵌樓推薦伴手禮,台南伴手禮優惠,台南名產,東山咖啡,台南伴手禮推薦,台南必吃名產,台南必帶伴手禮,特色名產,台南即溶咖啡,台南東山咖啡等相關資訊與服務,不論是小家庭旅遊或大團體團購皆合適。赤嵌樓的內部環境,相當的簡約溫馨,利用夢幻又俏皮的擺設裝飾,打造出童話故事般的可愛場景,舒適的環境規劃,讓每一組入住的旅客,都能在暢玩一整天後,獲得最放鬆的休憩時光。赤嵌樓咖啡有關於台南咖啡,赤嵌樓小吃推薦,赤嵌樓優惠,台南美食,赤嵌樓小吃,赤嵌樓名產,赤嵌樓伴手禮,台南特色小吃,二合一,三合一,即溶咖啡,台南赤崁樓旅遊美食等相關資訊與服務首選咖啡。 神話-儀式理論[編輯] 根據神話-儀式理論,所有存在的神話都和儀式密不可分。[25]最極端的的說法是,所有神話都是早期人類對儀式的解釋。[26]這一理論最早被聖經學者威廉姆·史密斯提出。[27]根據史密斯的理論,人們最初進行的儀式和神話沒有關係。後來我們忘記了最初舉行儀式的原因,就嘗試編一些故事來解釋儀式,並聲稱舉行儀式是為了紀念神話中描述的事件。[28]人類學家詹姆斯·弗雷澤也持有類似理論。他認為原始人最早信仰魔法,後來人們對魔法失去信心,就發明了神話,並且說他們之前舉行的魔法儀式為了安撫眾神而進行的宗教儀式。[29] 目的[編輯] 一些宗教歷史學家認為,神話最重要的職能之一是建立行為模式[30]並提供宗教體驗。[31]通過互相複述神話,傳統社會中的成員暫時把自己和當前的世界分離,讓心靈返回到神話時代,從而使自己更接近神聖的世界。[8][30][32] 在某些情況下,社會在複述神話的時候會試圖重現神話中的場景。例如,人們會重現神在創世時使用的治癒手段,希望以此治癒目前生病的人。[33]羅蘭·巴特也認同這一觀點。他認為現代文化也做著類似的事情。由於科學無法定義人類道德,人們仍然藉由宗教體驗來與一個更遠古的時代建立聯繫。那些遠古時代在人們心目中有更高的道德標準,和現今的科技時代完全不同。[34] 宗教學家 Joseph Campbell定義神話有四個基本功能:神秘功能(使人感受宇宙的威嚴)、科學功能(解釋世界運作方式)、社會學功能(支持和驗證社會秩序)、教育功能(說明人類在各種條件下應該如何生活)。[35] 研究[編輯] 古代[編輯] 19世紀[編輯] 20世紀[編輯] 世界神話分類[編輯] 天照大御神(アマテラスオオミカミ),日本神話的女神。 印度神話之女神時母。 亞洲: 中國神話 蒙古神話 日本神話 韓國神話 越南神話 印度神話 吠陀神話 泰國神話 柬埔寨神話 古巴比倫神話 以色列神話 西藏神話 台灣原住民神話 阿拉伯神話 歐洲: 羅馬神話 希臘神話 北歐神話 芬蘭神話 凱爾特神話 斯拉夫神話 撒克遜神話 瑞士神話 義大利神話 羅馬尼亞神話 立陶宛神話 非洲: 埃及神話 非洲神話 美洲: 印第安神話 瑪雅神話 阿茲特克神話 印加神話 瓜拉尼神話 大洋洲: 澳洲神話 毛利神話 不同文化中常見的相同神話主題[編輯] 萬物起源 上帝 太陽神 月神 圖騰崇拜 神話角色 神仙 妖怪 靈魂 巫術 神話比較學[編輯] 現代神話[編輯] 注釋[編輯] ^ Dundes, Introduction, p. 1 ^ Kirk, "Defining", p. 57; Kirk, Myth, p. 74; Simpson, p. 3 ^ Lincoln, Bruce. An Early Moment in the Discourse of "Terrorism": Reflections on a Tale from Marco Polo. 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 2006, 48 (2): 242–259. "More precisely, mythic discourse deals in master categories that have multiple referents: levels of the cosmos, terrestrial geographies, plant and animal species, logical categories, and the like. Their plots serve to organize the relations among these categories and to justify a hierarchy among them, establishing the rightness (or at least the necessity) of a world in which heaven is above earth, the lion the king of beasts, the cooked more pleasing than the raw." ^ 胡適在《白話文學史》里說:「『三百篇』里……沒有神話的遺蹟。」「中國古代民族沒有故事詩,僅有簡單的神歌與風謠而已。」茅盾曾經指出:「中國神話之系統的記述,是古籍所沒有的。」又說:「神話這個詞,中國向來是沒有的,但神話的材料,雖然只是些片段,卻見於古籍甚多,並且成為中國古代文學中的色彩鮮艷的一部分。」(茅盾《中國神話研究》) ^ 5.0 5.1 5.2 5.3 5.4 5.5 Bascom, p. 9 ^ 6.0 6.1 6.2 "myths", A Dictionary of English Folklore ^ O'Flaherty, p.78: "I think it can be well argued as a matter of principle that, just as 'biography is about chaps', so mythology is about gods." ^ 8.0 8.1 Eliade, Myths, Dreams and Mysteries, p. 23 ^ Pettazzoni, p. 102 ^ Eliade, Myth and Reality, p. 10-11; Pettazzoni, p. 99-101 ^ Bascom, p. 7 ^ Bascom, p. 10 ^ Kirk, Myth, p. 22, 32; Kirk, "Defining", p. 55 ^ Bascom, p. 17 ^ Bascom, p. 13 ^ Doty, p. 114 ^ 17.0 17.1 17.2 Bulfinch, p. 194 ^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Honko, p. 45 ^ Zeus Is Dead: Euhemerus and Crete, S. Spyridakis, The Classical Journal, Vol. 63, No. 8, May, 1968, pp. 337-340. ^ "Euhemerism", 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World Religions ^ Segal, p. 20 ^ Bulfinch, p. 195 ^ Frankfort, p. 4 ^ Frankfort, p. 15 ^ Segal, p. 61 ^ Graf, p. 40 ^ Meletinsky pp.19-20 ^ Segal, p. 63 ^ Frazer, p. 711 ^ 30.0 30.1 Honko, p. 51 ^ Eliade, Myth and Reality, p. 8 ^ Eliade, Myth and Reality, p. 19 ^ Honko, p. 49 ^ Roland Barthes, Mythologies ^ Campbell, p. 22-23民俗學[編輯] (已重新導向自 民間故事) 本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本主題的編者參與及協助編輯。(2012年6月20日) 請邀請適合的人士改善這篇條目。更多的細節與詳情請參見條目討論頁。您可以關注您所擅長領域的專家關注分類。 民俗學(Folklore)是一門針對信仰、風俗、口傳文學、傳統文化及思考模式進行研究,來闡明這些民俗現象在時空中流變意義的學科。民俗學與發生在我們周圍的各種生活現象息息相關。儘管人們不一定能意識到自己的生活對整個社會具有多大的意義,他們在日常交流中所展現的一切,對文化的傳播和保存起了什麼樣的意義和作用。但是,有關人類活動的一切細節,都可以作為民俗學者的研究對象。而且其中還包含和傳達著重要的文化信息。 目錄 [隱藏] 1 概要 2 民俗學起源 3 特點 4 重點 5 發展沿革 6 研究方法 7 研究對象 8 參考 概要[編輯] 民俗學一詞最早見於英國,它源自英語的Folklore。它的原本含意是「民眾的知識」或「民間的智慧」(The Lore of Folk),作為科學名稱可直譯成「關於民眾知識的科學」。 民俗是常民生活形態的真實反映,舉凡生活中食、衣、住、行、育、樂的內涵與形式,以及其間思想、行為、儀節、活動的記錄與形成,都是民俗學探討的主題,這種約定俗成的習慣與風俗,不僅是人們生活的提升與滿足,更是民族生存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因此,對於民俗學的認知與闡述,是當今國際學術研究極為重視的課題,也是日後研究者刻不容緩的責任與方向。 民俗學起源[編輯] 民俗學早期的代表人物是德國的格林兄弟。但是,「民俗學」(folklore)一詞卻是1846年才由湯姆斯(W.J.Thomas)首先提出。在此之前,民俗學在德國被稱為人民學(volkskunde),在英國及歐洲其他國家被稱為大眾古俗(popular antiquities)或俗文學(popular literature)。1846年,在寫給《雅典娜神廟》雜誌的信中,英國考古學家湯姆斯提出用folklore一詞來概括此一新興的學科。從此以後,民俗學風靡歐洲。 特點[編輯] 區別於階級社會中統治階級的受過文明教育的知識階層的文化,是被視為「無文化」的人們的文化。 是各民族的習俗都有各民族的特點,如漢族的春節和婚喪、白族的潑水節、苗族的跳月、鄂倫春族的拜熊……都具有濃厚的民族特性。 和廣大勞動人民群眾的生活有直接的聯繫,從勞動人民的精神生活到物質生活,從勞動人民的飲食起居到內心活動,都具有強烈的現實性。 許多民間習俗,都有極其悠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遠古。 內容豐富,形式生動多樣。民俗學研究的範圍,主要是傳統的民族民間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包括民間習俗、民間信仰、民間文化,民間工藝、民間語言、民間娛樂、民間組織等。 深入了解文化的傳統和表達形式,像是歌曲、故事、舞蹈、儀式、手工藝、藝術、飲食習慣、服飾、習俗、宗教、建築、技能和其形成的過程和背後的意義[1]。 重點[編輯] 勞動人民的世界觀。在民間習俗、民間信仰上的許多東西都近於荒誕、迷信,離奇古怪,實際上都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的世界觀。 是勞動人民在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上創造的業績,特別是民間文學藝術的光輝成果、民間文藝、無論是民間文學、民間舞蹈、民間語言以至民間工藝等,都形象地體現了廣大勞動人民的智慧、情調、思想、風格、特別是表現了廣大勞動人民的精神領域中的豐富的想像力和卓越的才華。 發展沿革[編輯] 隨著社會文明的進程和民俗學的發展,國際學術普遍趨向廣義民俗學的研究。它既研究人類的生活與文化,也研究精神和物質的事物;同時,甚至將研究對象伸延至野蠻民族的的生活與文化。這樣,民俗學已擺脫以前的狹隘與執著,成為跟其他社會科學並駕齊驅的獨立概念科學。 研究方法[編輯] 民俗學的研究方法跟其他人文科學的研究方法當然有許多相近之處。比如,民俗學中廣泛使用比較研究法——兩個民族之間的相類之處,是引起研究的重要因素。又如十九世紀自然神話學派對各種神話、甚至同一民族在不同歷史、地方的事象比較等。 20世紀,「結構主義」的理論及方法崛起,1958年法國列維·斯特勞斯的《結構人類學》及《親族的結構》等著作,就是用結構方法去探究民俗的事象,如口頭承傳。這種方法十分重視研究對象自己揭示事象的規律。現今國際間已日益以結構方法為新潮流。 隨著科學不斷的發展,各種學科的研究方法該趨向靈活,連民俗學也不例外。 研究對象[編輯] 口頭民俗學(口傳文學) 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童話、諺語、謎語、繞口令、民間歌謠、史詩、都會傳奇 風俗民俗學(儀式慶典) 家族制度,社會制度,婚喪祭祀、迷信、禁忌、遊戲、民間舞蹈、民族音樂 宗教民俗學(信仰寄託) 民間宗教、佛教、道教、靈魂轉世、妖怪、占卜、巫術、禁忌、民俗療法 物質民俗學(常民生活) 民間美術、民間飲食、民俗服飾、民間建築 1914年英國的班妮、德國的鮑斯特、法國的莫斯均主張不僅研究文明民族,而且也該以文化較低的或野蠻的民族為研究對象。 參考[編輯] ^ 藝術與建築索引典—民俗學 於2011年3月17日查閱 [隱藏] 閱 論 編 社會科學 基礎 人類學 考古學 文化 語言學 社會 經濟學 地理學 人文 環境 歷史學 法學 政治學 國際關係 公共行政學 公共政策 心理學 社會 社會學 犯罪學 人口學 鄉村 跨學科 人與動物關係學 區域研究 商學 神經科學 認知科學 傳播學 社區研究 文化研究 發展研究 教育學 環境(社會科學 研究) 食品研究 性別研究 全球研究 技術史 人類生態學 信息學 國際研究 媒體研究 科學哲學 經濟 歷史 心理 社會科學 規畫 土地使用 環境 都市 政治生態學 政治經濟學 公共衛生 區域經濟學 科學與科技研究 科學研究 (社會科學) 歷史 其它分類 人文學科 思想科學 人文科學 3 個分類:民俗學傳說傳統亞圖姆 (已重新導向自 阿圖姆) Tango-nosources.svg 本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2012年6月2日) 維基百科所有的內容都應該可供查證。 請協助添加來自可靠來源的引用以改善這篇條目。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被提出異議而移除。 本文介紹的是一位古埃及神祇。關於一位虛構的動漫人物,詳見「闇遊戲」。 亞圖姆 亞圖姆 創世之神 聖書體 t U15 A40赤崁樓東山咖啡,在地小吃,台南伴手禮,台南美食,台南旅遊,推薦必吃美食,必食小吃,名產,伴手禮,特色名產,三合一,二合一,即溶咖啡,推薦咖啡台南台南咖啡,赤嵌樓推薦伴手禮,台南伴手禮優惠,台南名產,東山咖啡,台南伴手禮推薦,台南必吃名產,台南必帶伴手禮,特色名產,台南即溶咖啡,台南東山咖啡等相關資訊與服務,不論是小家庭旅遊或大團體團購皆合適。赤嵌樓的內部環境,相當的簡約溫馨,利用夢幻又俏皮的擺設裝飾,打造出童話故事般的可愛場景,舒適的環境規劃,讓每一組入住的旅客,都能在暢玩一整天後,獲得最放鬆的休憩時光。赤嵌樓咖啡有關於台南咖啡,赤嵌樓小吃推薦,赤嵌樓優惠,台南美食,赤嵌樓小吃,赤嵌樓名產,赤嵌樓伴手禮,台南特色小吃,二合一,三合一,即溶咖啡,台南赤崁樓旅遊美食等相關資訊與服務首選咖啡。 主要崇拜中心 赫里奧波里斯 配偶 Iusaas 亞圖姆(Atum或作Tem, Temu, Tum, Atem)是埃及神話中的創世神,為九柱神之首。常表現為公牛莫努爾的形象,此外具有蛇、蜥蜴、甲蟲、獅子、公牛和姬蜂的外形。 傳說亞圖姆自原始之丘中誕生後,生出了大氣神舒和濕氣女神泰芙努特;舒和泰芙努特結合後生了大地神蓋布及天空女神努特,創造了天地。 他原先為赫里奧波里斯的地方神,之後與太陽神拉合併而稱為拉·亞圖姆,被認為是黃昏時的太陽,之後又與荷魯斯融合。但有時候他被認為是由布塔神所創造出的神祇,為亥克神的父親。 [隱藏] 閱 論 編 埃及神話 九柱神 拉 · 舒 · 泰芙努特 · 蓋布 · 努特 · 歐西里斯 · 伊西斯 · 賽特 · 奈芙蒂斯 Ancient Egypt Wings.svg Djed.svg Djed.svg Kheper.svg Aker.svg 死神 阿努比斯 · 艾姆謝特 · 哈碧 · 多姆泰夫 · 凱布山納夫 · 荷魯斯的四個兒子 其他次要的神祇 阿蒙 · 阿頓 · 阿圖姆 · 荷魯斯 · 姆特 · 孔斯 · 敏 · 托特 · 哈索爾 · 梅斯赫奈特 · 索普德特 · 阿努凱特 動物神和魔物 阿佩普 · 芭絲特 · 瓦吉特 · 海奎特 · 凱布利 · 庫努牡 · 麥里特塞蓋爾 · 薩提斯 · 塞赫麥特 · 塞爾凱特 · 索貝克 · 阿米特 · 貝努鳥 · 斯芬克斯 · 瑪弗德特 其它 八元神 · 古埃及 · 金字塔 · 古埃及神祇 · 古埃及文學 · 聖甲蟲 · 亡靈書 · 荷魯斯之眼 · 生命之符 · 木乃伊 · 方尖碑 權威控制 VIAF: 22935158 GND: 118650904 2 個分類:埃及神祇九柱神埃及神話[編輯] (已重新導向自 埃及神話) Antistub.svg 本條目需要擴充。(2010年5月12日) 請協助改善這篇條目,更進一步的訊息可能會在討論頁或擴充請求中找到。請在擴充條目後將此模板移除。 本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本主題的編者參與及協助編輯。(2010年5月12日) 請邀請適合的人士改善這篇條目。更多的細節與詳情請參見條目討論頁。您可以關注您所擅長領域的專家關注分類。 Tango-nosources.svg 本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2009年3月24日) 維基百科所有的內容都應該可供查證。 請協助添加來自可靠來源的引用以改善這篇條目。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被提出異議而移除。 神話主題 神話主題首頁 埃及神話(同時也是古埃及宗教)指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傳播以前,古代埃及人所信仰的神體系與宗教。古埃及神話至少可以追溯到前2780年–2250年。 古代埃及人的信仰經歷了前後近3000年的歲月,其中多次出現大的變化。埃及神話中大多數神祇都具有獸頭人身的形象,這是埃及神話的一個顯著特點。 目錄 [隱藏] 1 死後世界(杜埃) 1.1 埃及的防腐術 1.2 葬禮 1.3 死亡之書 1.4 心臟的稱量 2 參見 3 引用埃及神話所衍生作品 4 外部連結 死後世界(杜埃)[編輯] 古埃及人相信死後世界(杜埃)的存在。他們認為身體是靈魂的容器,靈魂每天晚上會離開自己的身體,早上再回來。他們還相信人死後靈魂依然存在,必須保留身體以保證靈魂擁有自己的居所,所以發明了屍體防腐術和木乃伊。他們認為人死後,阿努比斯(Anubis)會用天平稱量他們的心臟以判斷其善惡,決定靈魂是去往死後世界還是被毀滅。有一本古書記載了一段對人死後復生的描述:"你的肉體將會活過來,你的骨頭會把你的身體支撐起來,你身體的各部分器官都將重新為你組合在一起。 埃及的防腐術[編輯] 埃及人認為,只有保存好了屍體才能保存住死者的靈魂(Ka「卡」)和意識(ba「巴」)而且在除去軟組織的時候,祭司(木乃伊製造者)會設法盡量避免破壞屍體以方便死者的精神有效地辨認死者,人體的腔膛會被清洗乾淨並填滿天然鹼,而後屍體會被埋在一堆天然鹼中(亦有一個說法是說在屍體上塗上鹽和香料,使屍體的水份被吸乾以防止腐爛)。胃、腸、肺和肝臟被分別保存在4個罐子裡,傳說這四個罐子由荷魯斯(Horus)的四個兒子分別保管:多姆泰夫(Duamutef)保管胃,凱布山納夫(Qebshenuf)保管腸,哈碧(Hapi)保管肺,艾姆謝特(Imset)保管肝臟。 精神只能回到完好無損的屍體中,因為它辨認不出被破壞了的屍體;而這樣會使得死者失去前往死後世界的機會。為了防止這種事的發生,埃及人對於木乃伊術以及葬禮儀式都極其重視。有時死者的仇人會破壞木乃伊,利用這種「二次死亡」來向死者復仇。 有時其他的生物也會被做成木乃伊。例如,經常有保存完好的朱鷺、鱷魚、鱸、狒狒等動物的木乃伊被發現。有的人可能會以為這些木乃伊是古埃及家庭的寵物;然而,事實上,它們是古埃及神祇的象徵。對屍體的防腐技術在新王國時期(前1550-前1070年)最為複雜,整個工序大約需要70天的時間。 葬禮[編輯] 在防腐措施完成過後,被裹身的屍體會被放置於一具根據屍體形狀製作而成的靈柩內,再以死者生前所擁有的飾物以及特權階級賜予的護身符陪葬(法老王與部分皇室人員會附加一副安卡(Ankh,代表生命的符號)護身符以表示他/她生前對人民生命的操縱權),然後以根據死者容貌製成的模版覆蓋屍體之後,再加上根據死者容貌製成的棺蓋,最後放入較大的棺材,大棺材與裏層的棺材形狀相同、體積較大,柩側會加上神碑體以示對死者的祝福,以及對死者的過去作出覆述。 有時某部分的木乃伊的臉孔會被塗成綠色,因為埃及人認為尼羅河水使埃及的領土變綠是厄塞里斯(Osiris)為養育埃及人所作出的利農措施,所以他們都會認為將木乃伊的臉孔塗成綠色會使死者易於與厄塞里斯溝通,亦使之易於與永生世界連接。 死亡之書[編輯] 死亡之書(也譯作「亡靈書」)是一本與死者一同下葬的紙莎草紙制書籍,通常包括數百篇魔咒文本、讚美詩、插圖等。傳說它會保護死者平安進入冥界(Duat)。有時這些文本也被刻在墓室的牆壁上。現在已經發現的死亡之書中,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公元前1240年的「Ani文稿」。除了文本,它還包括許多描繪Ani和他的妻子穿越冥界的情景的圖畫。 埃及人通常把死亡看作是一次危險旅程的開端,而不是生命的終點。為了到達神明居住的地方,他們必須首先穿越冥界(Duat)。每一部死亡之書都是為某位將要進行這次旅程的死者量身訂做的。它包括與死者生前的生活最適合的咒文和讚美詩,以及對旅程中每一次試煉的回答語。這些試煉中最具決定性的是阿努比斯的心臟稱量判決。 心臟的稱量[編輯] 對古埃及人來說,心臟記錄了一個人一生中的所有善行和惡行。一個人死後,在審判廳(Hall of Judgement)中會對他進行一場審判儀式,而他的心臟將被作為審判的主要依據。死者被狼頭死神阿努比斯(Anubis)引入這個大廳,心臟被放在天平上,與瑪特(Maat)神的真理羽毛作重量方面的對比。接著阿努比斯調整天平的鉛垂,圖特(Thoth)神記錄下裁決的結果(而所稱量得出的結果只有三種:真實之羽的重量 = 死者心臟的重量或 死者心臟的重量<真實之羽的重量或 死者心臟的重量>真實之羽的重量。經過裁決,如果在真實之羽的重量≥死者心臟的重量的情況下,死者就會受到庇護——死者會被阿努比斯引到厄塞里斯(Osiris)的面前,從而得到永生;如果死者心臟的重量>真實之羽的重量(因為罪惡作祟的緣故),死者就會受到制裁——死者的心臟會被一隻長著鱷魚頭、獅子前腳和河馬後腿的惡魔吞噬者阿米特(Amit)所吞食。 參見[編輯] 古埃及 古埃及神祇 引用埃及神話所衍生作品[編輯] 漫畫 王家的紋章 遊戲王 遊戲 神話世紀 魔獸世界:浩劫與重生(「奧丹姆」相關地圖) 埃及豔后 (遊戲) Puzzle & Dragons 神魔之塔 BradyonVeda 電影 神鬼傳奇 魔蠍大帝 埃及豔后 (1934電影) 埃及豔后 (1963年電影) 埃及豔后 (1999年電影) 小說 埃及守護神 地獄系列 外部連結[編輯] "埃及神話" - 搜索 Google 圖書 [顯示] 閱 論 編 埃及神話 [顯示] 閱 論 編 古埃及相關條目 [顯示] 閱 論 編 宗教阿努比斯[編輯] 阿努比斯 亡者的守護者與防腐之神[1] 聖書體 i n p w E16 主要崇拜中心 呂科波利斯、基諾波利斯赤崁樓東山咖啡,在地小吃,台南伴手禮,台南美食,台南旅遊,推薦必吃美食,必食小吃,名產,伴手禮,特色名產,三合一,二合一,即溶咖啡,推薦咖啡台南台南咖啡,赤嵌樓推薦伴手禮,台南伴手禮優惠,台南名產,東山咖啡,台南伴手禮推薦,台南必吃名產,台南必帶伴手禮,特色名產,台南即溶咖啡,台南東山咖啡等相關資訊與服務,不論是小家庭旅遊或大團體團購皆合適。赤嵌樓的內部環境,相當的簡約溫馨,利用夢幻又俏皮的擺設裝飾,打造出童話故事般的可愛場景,舒適的環境規劃,讓每一組入住的旅客,都能在暢玩一整天後,獲得最放鬆的休憩時光。赤嵌樓咖啡有關於台南咖啡,赤嵌樓小吃推薦,赤嵌樓優惠,台南美食,赤嵌樓小吃,赤嵌樓名產,赤嵌樓伴手禮,台南特色小吃,二合一,三合一,即溶咖啡,台南赤崁樓旅遊美食等相關資訊與服務首選咖啡。 象徵 伊繆特崇拜、連枷 父母 拉(早期神話) 奈芙蒂斯與賽特或歐西里斯(在某些記述中)(後期) 兄弟姊妹 荷魯斯(在一些記述中) 配偶 安普特 子女 凱貝潔特 阿努比斯(Anubis,英語發音:/əˈnuːbəs/或英語發音:/əˈnjuːbəs/[2]; 古希臘語:Ἄνουβις)是埃及神話中一位與木乃伊製作與死後生活有關的胡狼頭神。阿努比斯其實是個古希臘語的名字[3],而根據阿馬爾奈文書中的阿卡德語譯文,他的名字在埃及語的發音更接近「Anapa」[4] 。在埃及神話中,他是奈芙蒂斯與歐西里斯之子,也有記述說是奈芙蒂斯與賽特之子。目前所知有關阿努比斯最早的記述是在古王國時期的金字塔文本,文中他與法老的葬禮有所關聯[5]在這個時期,阿努比斯是最重要的死亡之神,但到了中王國時期他的地位便被歐西里斯所取代[6]。 他所取得的稱號多半與他的喪葬之神身分有關,例如「在其山嶽之上者(He who is upon his mountain)」這個稱號強調了他身為亡者與墳墓守護神的身分,而「在防腐之地者(He who is in the place of embalming)」這個頭銜則顯示他與木乃伊製作的關聯性[5]。而就像許多古埃及神祇在不同的文獻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而在死後「心臟重量」的審判中,阿努比斯擔任使用天平秤量的角色[7]。他的妻子是女神安普特,另外有個名為凱貝潔特的女兒。 目錄 [隱藏] 1 形象 2 防腐者之神 3 心臟秤量 4 埃及以外地區 5 參見 6 大眾文化 7 註釋 8 參考來源 形象[編輯] 阿努比斯與木乃伊的製作有所關聯,而且是亡者在前往死後世界的旅途上的守護者。他通常是被描述是一位有著胡狼頭的男性,但也有被描述為是一隻戴著緞帶的胡狼,前臂彎曲勾著連枷的外形[8]。在古埃及,胡狼[註 1]與墓地有很強的關聯性,因為胡狼這種食腐動物會去墓地吃那些暴露在外的死屍[10]。而阿努比斯身上獨特的黑色不是一般胡狼會有的顏色,而是腐肉與尼羅河谷黑色的泥土的顏色,象徵著重生[10]。目前僅知在阿拜多斯的拉美西斯二世墳墓中,有將阿努比斯整個描繪成人形的案例[11]。 在一些葬禮文本中阿努比斯被描述成會伴隨在亡者的木乃伊身旁或是坐在墳墓的頂端保護墳墓的樣子。而事實上,在防腐過程中,首席防腐員會扮成阿努比斯的樣子。另外在死者之書中的心臟重量審判景象中,阿努比斯扮演著測量員的角色,是「天秤的守護者」[12],藉由比較亡者心臟與瑪特(真理女神,通常以一根鴕鳥的羽毛來象徵之)孰重孰輕來決定亡者是否有進入死後世界(陰間,又稱杜埃)的資格。而在新王國時期的墳墓封印上會描繪阿努比斯坐在九弓上,象徵他徹底控制了埃及的敵人[5]。 防腐者之神[編輯] 在早期的神話中阿努比斯是拉的兒子,但後來他變成是賽特與奈芙蒂斯之子,並協助伊西斯將歐西里斯做成木乃伊[10][註 2]。在這歐西里斯神話中,賽特殺害歐西里斯之後,將歐西里斯的器官送給了阿努比斯當禮物。由於這些有這些關聯,阿努比斯變成了防腐員的守護神。根據死者之書中的繪圖,在木乃伊製作的葬禮儀式期間祭司常會帶著胡狼面具支撐著直立的木乃伊。 在這後期的神話版本中,阿努比斯是奈芙蒂斯與歐西里斯之子。而身為賽特之妻的奈芙蒂斯之所以會與歐西里斯生子,某個神話版本記述說奈芙蒂斯灌醉了歐西里斯並誘惑他,在交合之後生下了阿努比斯。而另一種說法是她偽裝成伊西斯的樣子去誘惑歐西里斯,而後產下了阿努比斯。另外阿努比斯通常又被描述為是奈芙蒂斯與歐西里斯的兄弟——沙漠與黑暗之神賽特的兒子[13] 心臟秤量[編輯] 心臟秤量的儀式是埃及神話中的重要因素,在此儀式中,阿努比斯會秤量心臟的重量,視其比象徵瑪特(真實)的鴕鳥羽毛來得輕或重。如果心臟比羽毛重,那麼心臟就會被長著鱷魚頭、獅子的上身和河馬後腿的怪物「阿米特」所吞噬。[14] 埃及以外地區[編輯] 在之後的托勒密王國時期,阿努比斯的形象與希臘神祇赫密斯融合成「赫曼努比斯」[15]。這種教派的中心在基諾波利斯,其名即是「犬城」之意。在阿普列尤斯的《金驢記》第六冊中可以看到這尊神祇的信仰在古羅馬至少維持到了二世紀。此外,赫曼努比斯也出現在中世紀與文藝復興時期的煉金術與赫密斯主義文學中。 雖然希臘人與古羅馬人大多輕蔑埃及有著動物頭的神祇,將之視為古怪且原始的東西(阿努比斯即被希臘人輕蔑地稱為「咆哮者」),但阿努比斯有時也會與天上的天狼星、刻耳柏洛斯與黑帝斯產生聯想。在柏拉圖的對話錄中[16],蘇格拉底常說「以(神)犬之名義發誓(by the dog" (kai me ton kuna))」、「以埃及的神犬之名義發誓(by the dog of Egypt)」、「憑著那犬、埃及之神的名義發誓(by the dog, the god of the Egyptians)」[17]等句子來加強語氣。阿努比斯也以木乃伊化及死亡之神聞名——不像其他的胡狼,阿努比斯的頭是與死神身分相襯的黑色。 阿努比斯胡狼神雕像(出自圖坦卡門之墓,現存開羅博物館) 相傳木乃伊製造方式由阿努比斯所發明 壁畫中的阿努比斯 將死者的靈魂與瑪特的羽毛在天平上對比,較重便會被阿米特吃掉 赫曼努比斯的雕像(梵蒂岡博物館) 阿努比斯面具 一個信徒跪在阿努比斯面前(沃爾特斯藝術博物館) 參見[編輯] 牛頭馬面 死神 荷魯斯的四個兒子 埃及胡狼 小行星1912:名稱即為阿努比斯(Anubis) 大眾文化[編輯] Puzzle & Dragons中的寵物:阿努比斯、冥狼神・阿努比斯、暗獄冥狼神・阿努比斯、天臨冥狼神・阿努比斯。 電影驚字塔中的角色,存活於電影虛構的三面金字塔中,電影也有依照傳說改編,秤量心臟重量的片段。 註釋[編輯] ^ 進來的遺傳學研究指出事實上所謂的埃及胡狼(Egyptian jackal )是一種灰狼,因此被重新命名為「埃及狼」(Egyptian Wolf)recent genetic studies show that the Egyptian jackal is actually a form of the grey wolf and has thus been renamed the "Egyptian Wolf"[9] ^ 阿努比斯通常被描述為奈芙蒂斯與賽特(歐西里斯之兄弟,沙漠與黑暗之神)的兒子,而在一個神話中,據說奈芙蒂斯灌醉了歐西里斯,隨後誘惑他而生下了阿努比斯。而另外一個神話則說奈芙蒂斯偽裝成伊西斯來誘惑歐西里斯而產下了阿努比斯。[8] 參考來源[編輯] ^ The Routledge Dictionary of Egyptian Gods and Goddesses, G. Hart ISBN 0-415-34495-6, ^ Merriam-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 Eleventh Edition. Merriam-Webster, 2007. p. 56 ^ Charles Russell Coulter, Patricia Turner. Encyclopedia of ancient deities. Mc Farland. 2000: 58. ISBN 0-7864-0317-9. ^ The Tell Amarna Tablets. Books.google.ca. [2012-06-15]. ^ 5.0 5.1 5.2 Wilkinson, Richard H. The complete gods and goddesses of ancient Egypt. London: Thames & Hudson. 2003: 188–190. ISBN 0-500-05120-8. ^ Charles Freeman, The Legacy of Ancient Egypt, Facts on File, Inc. 1997. p.91 ^ Papyrus from the Book of the Dead of Ani. Britishmuseum.org. [2012-06-15]. ^ 8.0 8.1 Ancient Egypt: the Mythology - Anubis. Egyptianmyths.net. [2012-06-15]. ^ Anubis Not Egyptian Jackal but African Wolf. archaeologynewsnetwork.blogspot.co.uk. [2011-01-26]. ^ 10.0 10.1 10.2 Freeman, op. cit., p.91 ^ http://www.ancient-egypt.org/index.html ^ Faulkner, Raymond O.; arol Andrews, James Wasserman. The Egyptian Book of the Dead: The Book of Going Forth by Day. Chronicle Books. Reprint edition (1 April 2008): 155. ISBN 978-0-8118-6489-3. ^ Ancient Egypt: the Mythology - Anubis. Egyptianmyths.net. [2012-06-15]. ^ http://www.britishmuseum.org/explore/young_explorers/discover/museum_explorer/ancient_egypt/death/weighing_the_heart.aspx ^ Hermanubis | English | Dictionary & Translation by Babylon. Babylon.com. [2012-06-15]. ^ e.g. Republic 399e, 592a ^ Gorgias, 482b埃及神祇列表[編輯] (已重新導向自 古埃及神祇) Tango-nosources.svg 本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2014年5月10日) 維基百科所有的內容都應該可供查證。 請協助添加來自可靠來源的引用以改善這篇條目。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被提出異議而移除。 「nṯrt "女神" 」 象形文字: R8 t r t B1 「nṯr "神" 」 象形文字: R8 Z1 埃及古物學者現今大多支持弗林德斯·皮特里爵士的論點:埃及宗教是多神論的。然而,他同時期的對手華利斯·巴奇,所持觀點則是認為埃及宗教起初是一神論,眾神皆為神祇拉的延伸,類似基督教的三位一體及印度教的三一論。古埃及語的女神一詞是 neṯeret(nṯrt;netjeret、nečeret),而神則是 neṯer(nṯr;亦譯 netjer、čer)。早期的象形文字中,女神是以旗狀物代表,或再加上一隻埃及眼鏡蛇,從旗桿底部豎起。後期的象形文字(R8)中,這些神祇名詞則是描繪以旗狀物,旁邊跟著相對的性別符號。 赤崁樓東山咖啡,在地小吃,台南伴手禮,台南美食,台南旅遊,推薦必吃美食,必食小吃,名產,伴手禮,特色名產,三合一,二合一,即溶咖啡,推薦咖啡台南台南咖啡,赤嵌樓推薦伴手禮,台南伴手禮優惠,台南名產,東山咖啡,台南伴手禮推薦,台南必吃名產,台南必帶伴手禮,特色名產,台南即溶咖啡,台南東山咖啡等相關資訊與服務,不論是小家庭旅遊或大團體團購皆合適。赤嵌樓的內部環境,相當的簡約溫馨,利用夢幻又俏皮的擺設裝飾,打造出童話故事般的可愛場景,舒適的環境規劃,讓每一組入住的旅客,都能在暢玩一整天後,獲得最放鬆的休憩時光。赤嵌樓咖啡有關於台南咖啡,赤嵌樓小吃推薦,赤嵌樓優惠,台南美食,赤嵌樓小吃,赤嵌樓名產,赤嵌樓伴手禮,台南特色小吃,二合一,三合一,即溶咖啡,台南赤崁樓旅遊美食等相關資訊與服務首選咖啡。 古埃及神祇列表[編輯] 古埃及人的信仰屬多神教類,神祇多以動物作為其象徵,其形象多為人身動物頭。 九柱神:埃及神話中的九位主要神祇。 圖像 神祇 簡介 圖像 神祇 簡介 Re-Horakhty.svg 拉 主神,太陽神。其形象與阿蒙結合在一起。 早晨、中午、傍晚,分別有不同的名字; 黎明破曉的早晨稱做「凱布利」, 蔚藍無比的中午稱做「瑞」或「拉」, 彩霞滿天的傍晚稱做「亞圖姆」。 Shu.svg 舒 空氣之神。 BD Weighing of the Heart - Tefnut.jpg 泰芙努特 濕氣女神、雨神。 Nut1.JPG 努特 天空女神。 Nepthys.svg 奈芙蒂斯 死者的守護神。 Standing Osiris edit1.svg 歐西里斯 冥神,也是農業之神。 Isis.svg 伊西絲 死者的守護神,生育之神,代表天狼星,能預知尼羅河氾濫時間。 Set.svg 賽特 乾旱、戰爭之神、混亂之神。 Geb.gif 蓋布 大地男神。 其他主要的神: 阿蒙(Ammon):主神。 阿頓(Aton):正午之太陽神。 亞圖姆(Atum):暮之太陽神,亦是赫利奧波利斯的主神,拉的別名。 荷魯斯(Horus):法老的守護神,天空之神,王權的象徵。外形為鷹頭人身。 阿努比斯(Anubis):死神。外形為胡狼頭人身。 姆特(Mut;Golden Dawn,Auramooth):阿蒙之妻,司掌戰爭。 孔斯(Khons/Chons):阿蒙與姆特之子,月神,亦司掌醫藥。 敏(Min/Menu,Amsu):旅行者的守護神及精液與陽具之神,亦司掌生產及收穫。 蒙圖(Month/Mentu,Men Thu):司戰爭,外形為鷹首人身或公牛頭人身。 托特(Thoth):智慧之神。 動物神: 阿佩普(Apep):代表混沌、混亂的蛇。 芭絲特(Bast/Bastet):貓女神。 埃德喬(Edjo):蛇神,下埃及的象徵及守護神。 海奎特(Heqet):蛙女神。 凱布利(Khepri):聖甲蟲、早晨的太陽神。 庫努牡(Khnum):公羊神,以黏土創造人類以及各種動物。 薩提斯(Satis):象神。 塞赫麥特(Sekhmet):母獅神。 塞爾凱特(Selket):蠍女神,與醫術有所關聯。 索貝克(Sobek):鱷神,戰爭之神,王權的守護神。 麥里特塞蓋爾(Meretseger):眼鏡蛇女神,王權的守護神。 其他神: 阿努凱特(Anuket):水神。 阿匹斯(Apis):司豐饒及生產之神,外形為公牛。 貝斯(Bes):音樂神,神格複雜。 哈爾波克拉特斯(Harpocrates/Hor-pa-kraat;Golden Dawn,Hoor-par-kraat):孩提時荷魯斯的稱呼。 哈索爾(Hathor/Het-Heru,Het-Hert):荷魯斯之妻,司愛情及豐饒。 印和闐(Imhotep/Imouthis):醫藥及塔的守護神。 瑪特(Maat):正義及秩序之神。 涅伊特(Neith/Net,Neit;Gold Dawn,Thoum-aesh-neith):司智慧之神。 奈赫貝特(Nekhbet):鷹神,上埃及的保護神。 普塔(Ptah):創造之神,亦是工匠的守護神。 奎特什(Qetesh):司愛情及美麗之神。 瑟克(Seker):死亡之神。 紹席斯:擁有一棵洋槐樹的女神。許多神祇(尤其是荷魯斯)都由她的洋槐樹中產生。 荷魯斯的四個兒子(Four Sons of Horus):冥王身體以及卡諾卜罐的守護者。 艾姆謝特(Imset,Amset,Mesta):荷魯斯四子之一,死者肝臟的保護者。 哈碧(Hapi,Golden Dawn,Ahephi):荷魯斯四子之一,死者肺的保護者。 多姆泰夫(Duamutef,Tuamutef;Golden Dawn,Thmoomathph):荷魯斯四子之一,死者胃的保護者。 凱布山納夫(Qebshenuf,Kebechsenef,Kebehsenuf,Qebehsenuf):荷魯斯四子之一,死者腸的保護者。 參看[編輯] 埃及神話 希臘神話 羅馬神話 [隱藏] 閱 論 編 埃及神話 九柱神 拉 · 舒 · 泰芙努特 · 蓋布 · 努特 · 歐西里斯 · 伊西斯 · 賽特 · 奈芙蒂斯 Ancient Egypt Wings.svg Djed.svg Djed.svg Kheper.svg Aker.svg 死神 阿努比斯 · 艾姆謝特 · 哈碧 · 多姆泰夫 · 凱布山納夫 · 荷魯斯的四個兒子 其他次要的神祇 阿蒙 · 阿頓 · 阿圖姆 · 荷魯斯 · 姆特 · 孔斯 · 敏 · 托特 · 哈索爾 · 梅斯赫奈特 · 索普德特 · 阿努凱特 動物神和魔物 阿佩普 · 芭絲特 · 瓦吉特 · 海奎特 · 凱布利 · 庫努牡 · 麥里特塞蓋爾 · 薩提斯 · 塞赫麥特 · 塞爾凱特 · 索貝克 · 阿米特 · 貝努鳥 · 斯芬克斯 · 瑪弗德特 其它 八元神 · 古埃及 · 金字塔 · 古埃及神祇 · 古埃及文學 · 聖甲蟲 · 亡靈書 · 荷魯斯之眼 · 生命之符 · 木乃伊 · 方尖碑 2 個分類:埃及神話埃及神祇多神論[編輯] 多神論(英語:polytheism),相對於一神論而言,指信仰和崇拜許多(複數)神的宗教,典型代表為印度教和古希臘宗教。中國的道教、日本的神道、非洲的伏都教和新興的威卡教都被認為是多神論的宗教。佛教的信徒大多數認為佛教不是多神論的宗教,因為佛教中沒有神的概念。宗教學則認為佛教屬於多神教。基督教雖然有三位一體之說,但是還是屬於一神論的宗教。跟一神論不同,多神論是內容(信仰體系中有眾多神),而非教條本身(要求信仰獨一真神,視為宗教義務)。 多神論宗教的信徒相信有許多位神(靈)的存在,儘管可能在一定時間內或某種場合只會拜一位神。 多神論常見於青銅時代及鐵器時代,到軸心世紀才逐漸有一神論、泛神論或無神論的興起。古典時代有許多有關當時多神論宗教的記錄,包括古希臘宗教、古羅馬宗教等。 目錄 [隱藏] 1 多神論的神 2 多神教歷史 2.1 古希臘 3 相關條目 4 資料來源 多神論的神[編輯] 多神論的神一般會有地位的高低之分,每個神有其特殊的技能、需求及慾望。其人格特質上很類似人類,也有喜怒哀樂,但有比人強大的能力、權力或知識。多神論的信仰和民間宗教中的泛靈論有關。 多神教歷史[編輯] 歷史上一些著名的多神教的神包括蘇美爾人的神、埃及的神、和古典證明的萬神殿,其中包括古希臘宗教和古羅馬宗教。 大部份古代信仰認為神影響人的生活,但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認為眾神有自己的生活,不會因凡人的事務而影響自己,但在睡眠中能感知心靈。伊壁鳩魯認為眾神和人一樣,其實都是物質,且在世間空白的位置中居住。 古希臘的宗教可以被視為多神教,但具有強的一神論成份。 新石器時代 塞雷爾宗教[1] 青銅器時代至古典時代 古代近東宗教 古埃及宗教 古猶太人宗教 古吠陀宗教 古希臘宗教 古羅馬宗教 凱爾特人多神教赤崁樓東山咖啡,在地小吃,台南伴手禮,台南美食,台南旅遊,推薦必吃美食,必食小吃,名產,伴手禮,特色名產,三合一,二合一,即溶咖啡,推薦咖啡台南台南咖啡,赤嵌樓推薦伴手禮,台南伴手禮優惠,台南名產,東山咖啡,台南伴手禮推薦,台南必吃名產,台南必帶伴手禮,特色名產,台南即溶咖啡,台南東山咖啡等相關資訊與服務,不論是小家庭旅遊或大團體團購皆合適。赤嵌樓的內部環境,相當的簡約溫馨,利用夢幻又俏皮的擺設裝飾,打造出童話故事般的可愛場景,舒適的環境規劃,讓每一組入住的旅客,都能在暢玩一整天後,獲得最放鬆的休憩時光。赤嵌樓咖啡有關於台南咖啡,赤嵌樓小吃推薦,赤嵌樓優惠,台南美食,赤嵌樓小吃,赤嵌樓名產,赤嵌樓伴手禮,台南特色小吃,二合一,三合一,即溶咖啡,台南赤崁樓旅遊美食等相關資訊與服務首選咖啡。 古典時代晚期至中世紀中期 日耳曼異教 斯拉夫異教 波羅的海異教 芬蘭異教 古希臘[編輯] 主條目:古希臘宗教 在古希臘的奧林匹斯十二主神分別為:[2][3] 宙斯,赫拉,波塞冬,雅典娜,阿瑞斯,得墨忒耳,阿波羅,阿耳忒彌斯,赫淮斯托斯,阿佛洛狄忒,愛馬仕和赫斯提亞。赫斯提亞下台後狄俄尼索斯被邀請到奧林匹斯山,這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羅伯特格雷夫斯的「希臘神話」建議赫斯提亞交出她的座位,但他援引的兩個來源[4][5]顯然不建議赫斯提亞這樣做。哈迪斯[6]會因為他住在陰間而不包括在奧林匹斯十二主神內。所有的神都有一種能力。 相關條目[編輯] 神化 帕里斯的評判 一神論 神話 異教 泛神論 有神論 資料來源[編輯] ^ (法文) Gravrand, Henry, "La civilisation Sereer - Pangool", Les Nouvelles Editions Africaines du Senegal, (1990), ISBN 2-7236-1055-1. pp 9, 20, 77 ^ Greek mythology. Encyclopedia Americana 13. 431. 1993. ^ Dodekatheon [Twelve Olympians]. Papyrus Larousse Britannica. 2007 (Greek). ^ Apollodorus, Library Sir James George Frazer, Ed.. [2014-03-26] (英文). ^ Pausanias, Description of Greece. [2014-03-26] (英文). ^ George Edward Rines (編). Encyclopedia Americana Vol. 13 13. Americana Corp. 408–411. 1919. 2 個分類:多神論有神論軸心世紀[編輯] 根據軸心世紀理論,世上主要宗教背後的哲學都在大約公元前1千年的600年間發展起來。 軸心世紀(英語:Axial Age,或Axial Era),由德國哲學家卡爾·雅士培提出的哲學發展理論。意指西元前八百年至西元前兩百年之間,在這段時期中,世上主要宗教背後的哲學都同時發展起來。一些人類學家相信,軸心時代由農業引發[1]。 這個理論由德國哲學家卡爾·雅士培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The Origin and Goal of History)中提出的哲學發展理論。他認為,當時世上主要宗教背後的哲學都在公元前1千年的600年間發展起來,大約從公元前8世紀到前2世紀之間。在這期間,不論是中國、印度及西方,都有革命性的思潮湧現[2]。在中國,軸心文明的標誌就是孔子(所謂「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及其儒家學說,基本上是一些倫理綱常、道德說教。 軸心世紀中國的聖人是孔子,西方在這個時期則是亞里士多德,而印度文明則對應的是釋迦摩尼。台灣學者陸達誠在《第五向度》的書評中指:「那時出現的偉大宗教人物和哲學家便是宇宙對人的靈性需求的回應,一面把人從消極面相(罪惡,自私)中救拔出來,一面使人超越小我實現真我。」[3] 目錄 [隱藏] 1 參考文獻 1.1 引用 1.2 書籍 2 外部連結 參考文獻[編輯] 引用[編輯] ^ 凱文·凱利(2010),科技想要什麼。 一些人類學家相信,軸心時代的覺醒是由農業創造的大量富餘供給引發的,全世界大規模灌溉系統和水利工程的建設提供了條件。 ^ Mickolichek, Lindsay. The Axis Age (PDF). EDMT380.001. 2005 [2006-06-14]. ^ 陸達誠. 希克的先知性格 (HTML). 2001 [2006-10-28]. 書籍[編輯] Jaspers, Karl; Bullock, Michael (Tr.) (1953). The Origin and Goal of History (1st English ed.). London: Routledge and Keegan Paul. LCCN 53001441. Originally published as Jaspers, Karl (1949). Vom Ursprung und Ziel der Geschichte (1st ed.). München: Piper Verlag. LCCN 49057321. 外部連結[編輯] 余英時:〈中國軸心突破及其歷史進程〉(2014) 余英時著,托盛勤等譯:〈軸心突破和禮樂傳統〉(2004) Religions Timeline - Sacred-Texts timeline 4 個分類:歷史時代鐵器時代宗教史哲學史卡爾·雅斯佩斯[編輯] (已重新導向自 卡尔·雅斯佩斯) Antistub.svg 本條目需要擴充。(2007年9月26日) 請協助改善這篇條目,更進一步的訊息可能會在討論頁或擴充請求中找到。請在擴充條目後將此模板移除。 卡爾·特奧多爾·雅斯佩斯 卡爾·雅斯佩斯 西方哲學家 20世紀哲學家 出生 1883年2月23日 德國奧爾登堡 逝世 1969年2月26日 瑞士巴塞爾 學派 歐陸哲學、存在哲學、新康德學派 主要領域 神學、精神病學、歷史哲學 著名思想 軸心世紀、coining the term Existenzphilosophie, Dasein and Existenz as the two states of being, subject–object split (Subjekt-Objekt-Spaltung) 受影響於顯示▼ 施影響於顯示▼ 卡爾·特奧多爾·雅斯佩斯(德語:Karl Theodor Jaspers,1883年2月23日-1969年2月26日)著名德國哲學家和精神病學家,1967年他成為瑞士公民。 雅斯貝爾斯被看作是存在哲學(Existenzphilosophie)的傑出代表人物,他將存在哲學與讓-保羅·薩特的存在主義進行了嚴格的區分。他是漢娜·阿倫特的老師,並和她終為友,同時曾同她有長達十年的書信往來。他還曾和馬丁·海德格爾有著書信來往——納粹統治期間被中斷——而戰後只偶爾進行書信的交流。他同馬克斯·韋伯、漢斯·瓦爾特·葛魯勒還有庫爾特·施奈德都保持了長年的友誼。 雅斯貝爾斯為精神病學的科學發展作出了根本的貢獻。他的哲學作品對宗教哲學、歷史哲學和跨文化哲學影響頗深。他寫的有關哲學的導論獲得了很大的銷量,也因此為公眾所熟知。 目錄 [隱藏] 1 生平 1.1 海德堡 2 著作 3 註釋 生平[編輯] 出生於奧爾登堡的雅斯貝爾斯,父親卡爾·威廉·雅斯貝爾斯(1850-1940)是銀行行長,母親亨麗特·譚岑(娘姓)是奧爾登堡州議會議長蒂歐鐸·譚岑之女。他的家境富裕,而家庭成員則(被他稱作)為自由保守派[1]。他的祖父通過進行走私貿易獲得了巨大的財富,基於這個背景,他的父母使他逐漸養成了責任意識和邏輯清晰嚴密的思考習慣。 雅斯貝爾斯是奧爾登堡老高校的學生。 雅斯貝爾斯自幼便有(先天)支氣管擴張癥(de:Bronchiektasen)。這種病嚴重地損害了他的身體機能,使得他很容易被感染。根據他的自傳,證實了他必須按照嚴格的方法來保持健康[2],而這是他的生活受到相當的制約。他同蓋特路德·邁爾結婚,邁爾曾於1900年時在奧斯卡·孔施塔姆的療養所擔任過助理。 他最開始於1901年末在海德堡隨後在慕尼黑學了三個學期的法學,在斯爾斯-瑪利亞進行了療養之後,他於1902年在柏林開始攻讀醫學,1903年到1906年在哥廷根,1906年後在海德堡繼續攻讀。1908年12月8日,他在卡爾·威爾曼斯(Karl Wilmanns)的幫助下在海德堡精神病學大學醫院(Psychiatrische Universitätsklinik Heidelberg)的導師弗朗茨·尼氏那獲得博士學位。導師倪瑟在認可他之後(Approbation:專指在德國獲得學術上的醫院從業工作者、牙醫、獸醫、心理治療醫生和兒童/青年心理治療醫生資格的認可),提供給他在1909年到1914年擔任志願服務助理(Volontärassistent)的工作機會。 年輕時的雅斯佩斯 海德堡[編輯] 1907年,雅斯貝爾斯結識1879年生的蓋特魯·邁爾,一位在一個精神病機構工作的護理人員。蓋特魯是恩斯特·邁爾,雅斯貝爾斯幾十年一直保持著緊密聯繫的大學朋友的姐姐。蓋特魯·邁爾和恩斯特·邁爾來自於一個信奉東正教的猶太商人家庭。雅斯貝爾斯認為蓋特魯是一個聰明的、能和他齊心協力的終生伴侶。蓋特魯於1910年嫁給了雅斯貝爾斯,而也只因為是夫妻關係的原因,才得以使她在納粹德國統治時期倖存下來。她逝世於1974年,享年95歲。 馬克斯·韋伯是雅斯貝爾斯通過漢斯·瓦爾特·葛魯勒的介紹結識的,他是雅斯貝爾斯的學術榜樣。1910年到1911年,他利用了空閒時間參加了關於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心理學理論以及類似價值觀的學習小組。 1909年在醫學院畢業,到海德堡精神科病院工作。當時艾米·卡普林(Emil Kraepelin)已經在那裡工作。雅斯佩斯對當時的醫學界對精神病的研究方式很不滿,立志要改善精神病學研究。1913年,他在海德堡大學得到臨時心理學教師一職。後來,轉為長期聘任,從此不返回臨床工作崗位。 40歲的雅斯佩斯,從心理學轉投哲學,並且擴展到精神病學的工作。他便成了鼎鼎大名的哲學家,在德國與歐洲享有盛名。1948年雅斯佩斯來到瑞士的巴塞爾大學工作。他在哲學界中仍然表現突出,直到1969年與世長辭。 著作[編輯] 《現代的精神狀況》(Die geistige Situation der Zeit,1931) 《尼采》(Nietzsche,1936 )ISBN 3-11-008658-1 《存在哲學》(Existenzphilosophie,1938) 《哲學入門》(Einführung in die Philosophie,1950) ISBN 3-492-04667-3 《偉大的哲學家》 《歷史的起源與目標》(vom Ursprung und Ziel der Geschichte) 《論韋伯 (選集)》 (Karl Jaspers on Max Weber) ISBN 1557781303 註釋[編輯] ^ Karl Jaspers: Was ist Philosophie? Ein Lesebuch, 2. Aufl., Piper, München, 1978, S. 8 ^ Karl Jaspers: Was ist Philosophie? Ein Lesebuch, 2. Aufl., Piper, München, 1978, S. 12 ff.漢娜·鄂蘭[編輯] 漢娜·鄂蘭 1988年德國發行的「德國歷史女性系列」紀念郵票上的畫像 西方哲學 20世紀哲學 出生 1906年10月14日 林登, 德意志帝國 (即今日德國漢諾威) 逝世 1975年12月4日(69歲) 紐約市 學派 歐陸哲學 主要領域 政治哲學, 現代性, 歷史哲學 著名思想 封閉個體人(Homo faber), 勞動的動物(animal laborans), 勞動-工作之差別, 惡之平庸, 人的境況 及 沉思生活(vita contemplativa), 權威, 出生率 受影響於顯示▼ 施影響於顯示▼ 1988年德國發行的「德國歷史女性系列」紀念郵票 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中國大陸譯作阿倫特,台灣、港澳譯作鄂蘭,1906年10月14日-1975年12月4日),美籍猶太裔,原籍德國,美國政治理論家,以其關於極權主義的研究著稱西方思想界。她常被稱為哲學家,惟她本人始終拒絕這一標籤,理由是「哲學關心的是單個的人」,而她的著作集中關注「生長繁衍於大地之上的人類,而非個人」,因此應該被視為政治理論家。 目錄 [隱藏] 1 生平 2 工作赤崁樓東山咖啡,在地小吃,台南伴手禮,台南美食,台南旅遊,推薦必吃美食,必食小吃,名產,伴手禮,特色名產,三合一,二合一,即溶咖啡,推薦咖啡台南台南咖啡,赤嵌樓推薦伴手禮,台南伴手禮優惠,台南名產,東山咖啡,台南伴手禮推薦,台南必吃名產,台南必帶伴手禮,特色名產,台南即溶咖啡,台南東山咖啡等相關資訊與服務,不論是小家庭旅遊或大團體團購皆合適。赤嵌樓的內部環境,相當的簡約溫馨,利用夢幻又俏皮的擺設裝飾,打造出童話故事般的可愛場景,舒適的環境規劃,讓每一組入住的旅客,都能在暢玩一整天後,獲得最放鬆的休憩時光。赤嵌樓咖啡有關於台南咖啡,赤嵌樓小吃推薦,赤嵌樓優惠,台南美食,赤嵌樓小吃,赤嵌樓名產,赤嵌樓伴手禮,台南特色小吃,二合一,三合一,即溶咖啡,台南赤崁樓旅遊美食等相關資訊與服務首選咖啡。 3 身後 4 部分著作 5 受到影響的哲學家與政治學者 6 深入閱讀 7 外部連結 生平[編輯] 鄂蘭出生在下薩克森州林登市(今漢諾瓦)的一個世俗猶太人家庭,在哥尼斯堡(現俄羅斯加里寧格勒)和柏林度過成長時期。她在馬爾堡大學求學時師從海德格爾。 後來鄂蘭遷移到海德堡,並在那裡接受存在主義哲學家雅斯佩斯的指導寫作博士論文,主題是中世紀天主教經院哲學家聖奧古斯丁思想中的愛的概念。 1929年鄂蘭完成了她的博士論文,但由於她是猶太人,無法獲取教授學術資格認定(habilitating),她也就不能在任何德國大學授課。1933年,鄂蘭離開德國,前往法國巴黎,並在那裡與馬克思主義者瓦爾特·本雅明結識並成為好友。在法國逗留期間,鄂蘭還致力於救助猶太難民。 隨著二戰爆發,法國部分領土被納粹德國占領,德國占領當局逮捕猶太人並將其送往集中營,鄂蘭不得不再次流亡,離開法國。1940年,鄂蘭與德國詩人、哲學家海因里希·布呂歇(Heinrich Blücher)結婚。 1941年,在美國外交官海拉姆·賓漢姆(Hiram Bingham IV) 的幫助下,鄂蘭與丈夫和母親前往美國;這位美國外交官非法向 2500 名猶太難民發放了簽證。鄂蘭抵達紐約後成為當地德國猶太僑民中的活躍分子,並為 Aufbau 周刊撰稿。 二戰結束後,鄂蘭與海德格爾恢復了聯繫,並在德國的一次去納粹化聽證會上為其作證。1950年,鄂蘭歸化為美國公民,1959年她成為普林斯頓大學任命的第一位女性正教授。 鄂蘭於1975年逝世,享年69歲,葬於紐約州哈得遜河畔安嫩代爾(Annandale-on-Hudson)的巴德學院(Bard College),其夫在該學院教學多年。 工作[編輯] 她主要探討權力的本質、政治的主題、權威及極權主義。她大部分的著作集中證實自由的概念等於平等的集體政治行動。 她把自由理論化為公眾的相聯的概念,並以希臘的polis、美國的城鎮身分、巴黎公社、1960年代民權運動來描繪。 另外,她致力開展一個名為出生率("natality")的概念,是指為世界帶來新事物的能力,譬如政府根基所能承受的東西。 她的首部著作就是1951年的《極權主義的起源》,追尋史達林主義、共產主義及納粹主義在反猶太主義及帝國主義方面有著共同的根源。該著作惹起極大爭議,因為雖然兩者有著完全不同的起源與性質,但被認為有相同的身份。 身後[編輯] 鄂蘭的個人書藏現存於巴德學院斯蒂文森圖書館,其中包括了大約四千多項藏品,包括書籍、票據,以及小冊子等。巴德學院現已將部分藏品數碼化,並發布於漢娜·鄂蘭收藏集。德國還創建了漢娜·鄂蘭極權主義研究所。 部分著作[編輯] 《奧古斯丁愛的觀念》(Der Liebesbegriff bei Augustin)(1929年師從卡爾·雅斯佩斯完成的博士論文) 《極權主義的起源》,林驤華(譯),時報出版,1995年 ISBN 9571316784 (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1949年完成,1958年修訂後改現名) 《拉赫爾·瓦倫哈根:一個猶太婦女的生活》(Hahel Varnhagen:The life of a Jewess)(1958年) 《人的境況》,王寅麗(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09年 ISBN 9787208083035 (The Human Condition)(1958年) 《過去與未來之間》,王寅麗、張立立(譯),譯林出版社出版,2011年 ISBN 9787544720779 (Between Past and Futuer)(1961年) 《論革命》,陳周旺(譯),譯林出版社出版,2007年 ISBN 9787544702171 (On Revolution)(1963年) 《平凡的邪惡:艾希曼耶路撒冷大審紀實》,施奕如(譯),玉山社2013年 ISBN 9789862940570 (Eichmann in Jerusalem: A Report on the Banality of Evil) (1963年) 《黑暗時代群像》,鄧伯宸(譯),立緒出版,2006年 ISBN 9867416562 (Men in Dark Times) (1968年) 《共和危機》,蔡佩君(譯),時報出版,1996年 ISBN 9571322083 (Crises of the Republic: Lying in Politics; Civil Disobedience; On Violence; Thoughts on Politics and Revolution) (1969年) 《「猶禍」——現代的猶太認同和政治》(The Jew as Pariah: Jewish Identity and Politics in the Modern Age)(1978年) 《心智生命》,蘇友貞(譯),立緒出版,2007年 ISBN 9789867416674 《精神生活‧意志》,姜志輝(譯),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年 ISBN 9787534374913 精神生活‧思維,姜志輝(譯),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年 ISBN 9787534373985 (Life of the Mind)(1978年) 《責任與判斷》,蔡佩君(譯),左岸文化出版,2008年 ISBN 9789866723063 (Responsibility and Judgment)(2003年) 《政治的承諾》,蔡佩君(譯),左岸文化出版,2010年 ISBN 9789866723346 (The Promise of Politics)(2005年) 《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倫理的現代困境》,孫傳釗(譯),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2011年 ISBN 9787206071973 (Eichmann in Jerusalem:Dilemma of Modern Ethics) 《馬克思與西方政治思想傳統》,孫傳釗(譯),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2007年 ISBN 9787214045171 (Karl Marx and the Tradition of Westem Political Thought) 《啟迪︰本雅明文選》,張旭東、王斑(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2008年 ISBN 9787108040466 (Illuminations: Essays and Reflections, Author: Walter Benjamin, Editor & Introduction: Hannah Arendt) 《漢娜・鄂蘭/海茵利希・布魯希爾書信集(1936-1968)》,孫愛玲等(譯),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2004年 ISBN 9787221065636 《鄂蘭和海德格爾書信集》(身後出版) 《鄂蘭和雅斯貝爾斯書信集》(身後出版) 受到影響的哲學家與政治學者[編輯] 尤爾根·哈貝馬斯 莫裡斯·梅洛-龐蒂 蔡英文 (學者)[1] 深入閱讀[編輯] 蔡英文:《政治實踐與公共空間:漢娜・鄂蘭的政治思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2)。 Elisabeth Young-Bruehl (1982), Hannah Arendt: For Love of the World, Yale University Press, ISBN 0-300-02660-9. (Paperback reprint edition, 1983-09-10, ISBN 0-300-03099-1; Second edition 2004-10-11 ISBN 0-300-10588-6.) Villa, Dana ed. (2000),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Hannah Arend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0-521-64198-5 (hb). Harms, Klaus: Hannah Arendt und Hans Jonas. Grundlagen einer philosophischen Theologie der Weltverantwortung. Berlin: WiKu-Verlag (2003). ISBN 3-936749-84-1. (de) Elzbieta Ettinger: Hannah Arendt/Martin Heidegger,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7). ISBN 0-300-07254-6. Young-Bruehl, Elisabeth. Why Arendt Matters. New Haven, CT;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6 (hardcover, ISBN 0-300-12044-3). Dietz, Mary G. Turning Operations: Feminism, Arendt, and Politics, Routledge (2002). ISBN 0-415-93244-0. Julia Kristeva. Hannah Arendt. Trans. Ross Guberma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1. Seyla Benhabib. The Reluctant Modernism of Hannah Arendt. Rowan and Littlefield Publishers. 2003. Jennifer Nedelsky and Ronald Beiner, ed. Judgment, Imagination, and Politics: Themes from Kant and Arendt. Rowan and Littlefield Publishers. 2001. Birmingham, Peg. Hannah Arendt and Human Rights: The Predicament of Common Responsibility. Indian University Press (2006) Maurizio Passerin d'Entrèves. The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Hannah Arendt. New York: Routledge, 1994. David Keen. 2007. Learning About the Iraq War from Hannah Arendt . Counterpunch. September 24. 外部連結[編輯] 權威控制 WorldCat VIAF: 105151053 LCCN: n50023617 ISNI: 0000 0001 2146 3002 GND: 11850391X SUDOC: 080879128 BNF: cb118890622(數據) ULAN: 500217300 MusicBrainz: 476bec69-6ae3-4d4a-b3e5-2aa9516753ae NLA: 35007883 NDL: 00431670 NKC: jn19990000230 ICCU: IT\ICCU\CFIV\023563 BNE: XX844687 馬爾堡大學[編輯] 座標:50°48′39″N 08°46′25″E 馬爾堡菲利普大學 Philipps-Universität Marburg Siegel Uni Marburg.png SCHOLA MARPVRGENSIS 創建時間 1527年7月1日 學校類型 公立 校長 Volker Nienhaus 教師 7500[1] 學生 19339[2] 校址 德國黑森州馬爾堡 http://www.uni-marburg.de/ 馬爾堡大學,全稱馬爾堡菲利普大學(德語:Philipps-Universität Marburg),是一所位於德國黑森州馬爾堡的大學,1527年由黑森-卡塞爾伯爵菲利普一世創辦,是世界上第二所新教大學。[註 1][3] 馬爾堡大學2006年有學生約兩萬名,其中女性比例為54%,國際學生為12%;[2]同年6月統計的雇員人數約7500名。[註 2]這使馬爾堡這座總人口不到8萬的小城成為知名的「大學城」(Universitätsstadt)。[1] 目錄 [隱藏] 1 歷史 2 機構設置 3 聲譽 4 知名教授及校友 5 注釋 6 參考文獻 7 外部連結 歷史[編輯] 馬爾堡大學成立於1527年,創辦者是當時年僅23歲的黑森-卡塞爾伯爵菲利普一世。7月1日開課時,學校共有11名教授和84名學生,以市內修道院的舊址為校舍。其後300年間,馬爾堡大學歷經各種變化,學生數一直在30人到300人之間波動。1866年普奧戰爭後,黑森被普魯士兼并,之後的20年內,馬爾堡大學學生數增長了四倍,校區規模也得到擴大。1887年註冊學生數超過1000人,1909年突破2000人,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已達3000人。1960年之後,馬爾堡大學迎來又一個快速發展時期,師生數量均大幅增長,許多新的建築也在這一時期建成。[3] 赤崁樓東山咖啡,在地小吃,台南伴手禮,台南美食,台南旅遊,推薦必吃美食,必食小吃,名產,伴手禮,特色名產,三合一,二合一,即溶咖啡,推薦咖啡台南台南咖啡,赤嵌樓推薦伴手禮,台南伴手禮優惠,台南名產,東山咖啡,台南伴手禮推薦,台南必吃名產,台南必帶伴手禮,特色名產,台南即溶咖啡,台南東山咖啡等相關資訊與服務,不論是小家庭旅遊或大團體團購皆合適。赤嵌樓的內部環境,相當的簡約溫馨,利用夢幻又俏皮的擺設裝飾,打造出童話故事般的可愛場景,舒適的環境規劃,讓每一組入住的旅客,都能在暢玩一整天後,獲得最放鬆的休憩時光。赤嵌樓咖啡有關於台南咖啡,赤嵌樓小吃推薦,赤嵌樓優惠,台南美食,赤嵌樓小吃,赤嵌樓名產,赤嵌樓伴手禮,台南特色小吃,二合一,三合一,即溶咖啡,台南赤崁樓旅遊美食等相關資訊與服務首選咖啡。 機構設置[編輯] 馬爾堡大學由16個系組成,分別為法律系、工商管理與經濟系、社會科學與哲學系、心理學系、新教神學系、歷史與文化研究系、德語研究與藝術史系、外國語言與文化系、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系、物理系、化學系、藥學系、生物系、地理系、醫學系、教育系。[4] 馬爾堡大學還設有性別研究中心、近東與中東研究中心等16個不同學科的研究中心。馬克斯-普朗克陸地微生物學研究所也設在馬爾堡大學。[5] 馬爾堡大學有新舊兩座植物園,以及宗教收藏館和民族收藏館,還擁有四個博物館:圖像藝術博物館、文化歷史博物館、解剖學博物館和礦物博物館。[5] 聲譽[編輯] 上海交通大學2008年世界大學學術排名將馬爾堡大學排在德國第15-24位、歐洲第80-124位和世界第201-302位。[6]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與QS公司聯合發布的2008年世界大學排名將馬爾堡大學排在世界第368位。[7] 知名教授及校友[編輯] 建校幾百年來,曾有許多著名學者在馬爾堡大學工作,也有許多知名人物從這裡畢業。其中自然科學領域的知名人物有: 埃米爾·阿道夫·馮·貝林:醫學家、細菌學家,190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 卡爾·費迪南德·布勞恩:物理學家,19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羅伯特·威廉·本生:化學家。 阿道夫·布特南特:化學家,1939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 漢斯·費歇爾:化學家,1930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 愛德華·富蘭克蘭:化學家。 奧托·哈恩:化學家,1944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 阿道夫·威廉·赫爾曼·科爾貝:化學家。 阿爾布雷希特·科塞爾:191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 阿爾弗雷德·魏格納:地質學家、氣象學家,大陸漂移學說創立者。 格奧爾格·維蒂希:化學家,1979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 卡爾·齊格勒:化學家,1963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 米哈伊爾·瓦西里耶維奇·羅蒙諾索夫:化學家、哲學家。 馬爾堡大學一向重視人文學科,尤其是神學與哲學。曾在這裡工作或學習的神學家有魯道夫·布爾特曼、威爾漢·赫爾曼、保羅·田立克、卡爾·巴特等,哲學家有恩斯特·卡西爾、漢斯-格奧爾格·伽達默爾、馬丁·海德格爾、漢斯·約納斯、漢娜·阿倫特、何塞·奧特嘉·伊·加塞特、列奧·施特勞斯等。 其它領域的知名校友還有: 格林兄弟(雅各布·格林和威廉·格林):作家,《格林童話》的作者。 威廉·李卜克內西:革命家、德國社會民主黨創始人之一。 鮑里斯·帕斯捷爾奈克:作家,1958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古斯塔夫·海涅曼: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前總統。 科斯塔斯·西米蒂斯:希臘前總理。 注釋[編輯] ^ 第一所於1526年在西里西亞萊格尼察成立,1530年關閉。 ^ 包括大學醫院的4300人。 參考文獻[編輯] ^ 1.0 1.1 "Marburg is a University". 馬爾堡大學. [2008年12月25日] (英文). ^ 2.0 2.1 Facts and Figures. 馬爾堡大學. [2008年12月25日] (英文). ^ 3.0 3.1 History. 馬爾堡大學. [2008年12月25日] (英文). ^ The Faculties of the Philipps-Universität Marburg. 馬爾堡大學. [2008年12月25日] (英文). ^ 5.0 5.1 Organizations and Partner Institutions of the Philipps-Universität Marburg. 馬爾堡大學. [2008年12月25日] (英文). ^ 歐洲大學學術排行100強. 上海交通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世界一流大學研究中心. [2008年12月27日] (中文). ^ THE -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08 - The Complete Rankings. QS Quacquarelli Symonds Limited. [2008年12月27日] (英文). 外部連結[編輯] (德文)(英文)馬爾堡大學官方網站 (英文)馬克斯-普朗克陸地微生物學研究所官方網站 權威控制 WorldCat VIAF: 135589622 LCCN: n79100352 ISNI: 0000 0001 2290 3970 GND: 2001630-X SUDOC: 027559572 BNF: cb11866902j(數據) ULAN: 500302608 NLA: 36526641 NKC: kn20010710538 4 個分類:德國大學黑森州1520年代創建的教育機構馬爾堡大學新教[編輯] Tango-nosources.svg 本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2013年2月3日) 維基百科所有的內容都應該可供查證。 請協助添加來自可靠來源的引用以改善這篇條目。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被提出異議而移除。 本文介紹的是西方基督教近代分化出來的諸宗派。關於基督教之整體,詳見「基督教」。 基督教 系列條目 好牧人耶穌 耶穌 基督 隱藏▲ 基督教中的耶穌 降生 事工 受難 復活 聖經 基礎 隱藏▲ 舊約 新約 福音 正典 書卷 教會 信經 新約 神學隱藏▲ 神 三位一體 聖父 聖子 聖靈 辨惑學 洗禮 天主教 基督論 神學史 傳教 救贖 歷史 傳統 隱藏▲ 馬利亞 使徒 彼得 保羅 教父 早期基督教 君士坦丁 大公會議 奧古斯丁 東西教會大分裂 十字軍東征 阿奎那 宗教改革 路德 相關專題隱藏▲ 藝術 節日 批評 合一運動 禮拜儀式 音樂 其他宗教 禱告 布道 象徵 派系 群組 隱藏▲ 西方基督教 復臨派 再洗禮派 聖公宗 浸信會 加爾文主義 公教會 福音神學 聖潔運動 信義宗 循道宗 新教 五旬節運動 東方基督教 正教會 東儀天主教 東方正統教 亞述 Christian cross Portal:基督教 閱 論 編 新教,又稱基督新教,是西方基督教中非天主教的宗派之統稱,特別是16世紀宗教改革運動中脫離天主教會的教會與基督徒形成的一系列教會團體,與天主教、正教並列為基督教三大派別。在漢語中,有時又根據德(Protestantismus)、英(Protestantism)、法(Protestantisme)等宗教改革起始地區的語言中對應單詞的原意譯為抗議宗、抗羅宗、反羅宗、反對教、誓反教、更正教、改新教等,詞源均來自德語的「Protestanten」(抗議者),原指1529年神聖羅馬帝國舉行的帝國議會中的少數反對派,該派諸侯對於會議通過支持天主教會壓制宗教改革運動的決議提出了強烈的抗議。漢語社群所稱的「基督教」多指新教,而非基督教所有派別。 新教起始於西歐,各宗派間沒有共同的領導體系、教義與運作模式也不盡相同,但均繼承基督教許多傳統的教義,如三位一體、聖經是神的啟示、原罪、救贖、審判等,與天主教會不同是特別強調因信稱義,相信信徒皆祭司,並以聖經為最高的信仰與道德準則(唯獨聖經信條),而不接受聖傳、從而否認教宗與羅馬教廷有特別的權柄。其信仰可以用五個唯獨來簡單概括。目前全球約有五億九千萬新教徒,其中包括北美洲一億七千萬、非洲一億六千萬、歐洲一億兩千萬、拉丁美洲七千萬、亞洲六千萬、大洋洲一千萬,約佔全球基督徒總數的27%[來源請求]。 目錄 [隱藏] 1 歷史 1.1 教派的形成 1.2 神學的發展 2 教義 2.1 因信稱義 2.2 信徒皆祭司 2.3 聖經為最高的權威 2.4 定例 3 組織制度 3.1 主教制 3.2 長老制 3.3 會眾制 3.4 政教關係 4 宗派 5 參見 6 註釋 7 參考文獻 8 延伸閱讀 9 外部連結 歷史[編輯] 基督教新教 95Thesen.jpg 宗教改革 歷史 前宗教改革運動 瓦勒度派(法蘭西/日耳曼/義大利) 羅拉德派(英格蘭) 胡斯派(波希米亞) 宗教改革的教會 信義宗 重浸宗 歸正宗 浸信宗 公理宗 後宗教改革教會 循道宗 五旬宗 宣道會 後宗教改革運動 清教 虔敬主義 大覺醒運動赤崁樓東山咖啡,在地小吃,台南伴手禮,台南美食,台南旅遊,推薦必吃美食,必食小吃,名產,伴手禮,特色名產,三合一,二合一,即溶咖啡,推薦咖啡台南台南咖啡,赤嵌樓推薦伴手禮,台南伴手禮優惠,台南名產,東山咖啡,台南伴手禮推薦,台南必吃名產,台南必帶伴手禮,特色名產,台南即溶咖啡,台南東山咖啡等相關資訊與服務,不論是小家庭旅遊或大團體團購皆合適。赤嵌樓的內部環境,相當的簡約溫馨,利用夢幻又俏皮的擺設裝飾,打造出童話故事般的可愛場景,舒適的環境規劃,讓每一組入住的旅客,都能在暢玩一整天後,獲得最放鬆的休憩時光。赤嵌樓咖啡有關於台南咖啡,赤嵌樓小吃推薦,赤嵌樓優惠,台南美食,赤嵌樓小吃,赤嵌樓名產,赤嵌樓伴手禮,台南特色小吃,二合一,三合一,即溶咖啡,台南赤崁樓旅遊美食等相關資訊與服務首選咖啡。 恢復運動 福音派 基要派 靈恩運動 基督復臨安息日會 安息日會 本模板: 檢視 討論 編輯 教派的形成[編輯] 新教的抗議精神可以追溯至14世紀的一些宗教改革先行者,英國的威克里夫派以及羅拉德派、波希米亞的揚·胡斯派和義大利的薩伏那洛拉的信徒。16世紀20年代,馬丁·路德在德國發起了宗教改革運動,迅速的席捲了整個德國,在日內瓦,加爾文的歸正運動更進一步的加深了宗教改革的影響。 同期聖公會成立了,有很多人認為是新教運動的一部分,但一部分人認為仍然屬於廣義舊教,與天主教或東方基督教相似的古老教會。 到了16世紀中葉,主要宗派都與天主教抗衡。因著教權與王權的權利爭奪,新教在形成的過程中受到許多民族國家或世俗政權的支持與保護。在宗教戰爭後,根據隨之而簽訂的合約,如1555年《奧格斯堡和約》與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確立的教隨國定原則,形成了新教在歐洲的布局,信義宗分布於德國以及北歐諸國;歸正宗為德國、瑞士、荷蘭以及蘇格蘭。 16世紀末到17世紀,新教的主要宗派在教會的組織與崇拜儀式上已有基本雛形。對於教義的認定上經過長期的爭論也逐漸成為體系。新教的神學家編寫了大量的神學著作。17世紀中葉,英格蘭的清教徒革命要求以加爾文主義改革妥協保守的聖公宗教會,把新教運動又推進了一步,產生了脫離聖公宗的新教派,如英格蘭的長老會、公理會、浸信會、公誼會等等。隨著移民美洲,新教也成為美洲宗派的大宗。 神學的發展[編輯] 宗教改革之後,在英美世界的新教教會主要有兩大對立神學思想:加爾文主義和阿米念主義,在德國和北歐國家的新教教會主要接受路德宗神學。19世紀進化論在歐洲興起,理性主義蓬勃發展,某些知識分子開始認為聖經中的神跡奇事不合理性而加以拒絕。20世紀,在唯物觀衝擊影響下,新教在正統教義之外陸續出現了基督教社會主義和自由主義神學等非正統神學思潮。為對抗自由主義神學對正統教義的衝擊,浸信會和長老會內部興起了基督教基要主義運動。另外,在衛理公會中發展出靈恩運動、聖潔運動等,在路德宗教會中曾發展出虔敬主義運動。 教義[編輯] 因信稱義[編輯] 主條目:因信稱義 使徒保羅在《羅馬書》第3章第23-26節說到「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如今卻蒙神的恩典,因基督耶穌的救贖,就白白的稱義。神設立耶穌作挽回祭,是憑著耶穌的血,藉著人的信,要顯明神的義;因為他用忍耐的心寬容人先時所犯的罪,好在今時顯明他的義,使人知道他自己為義,也稱信耶穌的人為義。」簡單來說,信徒得以被稱為義不是倚靠任何人為的善行或修練,而是源於神主動的恩典和賞賜,使世人因著聖靈奇妙的工作而向神悔改認罪並信靠主耶穌基督。使徒保羅在《羅馬書》第5章第1-2節也說到「我們既因信稱義,就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與神相和。我們又藉著他,因信得進入現在所站的這恩典中,並且歡歡喜喜盼望神的榮耀。」 信徒皆祭司[編輯] 主條目:普遍的祭司職分 此教導建基於《彼得前書》第2章第9節「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神的子民,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故此,基督徒可以用耶穌基督的寶血,在主面前坦然無懼地事奉祂。此教導並非要信徒們輕看全時間被神呼召事奉主的神職人員,或高抬平信徒的地位;相對的是要鼓勵所有平信徒,能在所有聖工上積極共同參與,同心合一來敬拜神。 聖經為最高的權威[編輯] 參見:唯獨聖經、聖傳、聖經批評及唯獨古蘭經 此新教教導是,《聖經》是上帝所「默示」的,是基督教最高的權威。此教導有別於天主教和東正教的教條,他們認為教會傳統(例如儀式)在今日基督教的運作也佔一席位。 定例[編輯] 與天主教的聖事觀很不同,一般來說新教只承認洗禮和主餐兩個定例(ordinances)。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後初期本來是承認告解禮的,後來他因認為告解禮不符合聖經之教導而否定了告解。主餐被視為定例之一是因為根據新約聖經中《馬太福音》第26章第26-29節記載,有關主耶穌在最後晚餐中說過的話:「他們吃的時候,耶穌拿起餅來,祝福,就擘開,遞給門徒,說:『你們拿著吃,這是我的身體;』又拿起杯來,祝謝了,遞給他們,說:『你們都喝這個;因為這是我立約的血,為多人流出來,使罪得赦。但我告訴你們,從今以後,我不再喝這葡萄汁,直到我在我父的國裡同你們喝新的那日子。』」新教一般認為聖經是絕對的權威,因此聖經若有提及的就應該遵行。 組織制度[編輯] 主條目:教政體制 新教一般有三種制度:主教制、長老制和公理制。一般來說,公理制比較多教會採用。 主教制[編輯] 主條目:主教 主教制源自天主教的主教制度,幾乎和天主教的主教制度一模一樣,唯一不同的是主教亦可以結婚。而天主教的主教制則是在使徒們去世後於第二、三世紀興起的主教制度,所以可以說主教制是整個基督宗教中歷史最悠久的神職人員制度。 現在行主教制的新教教會已經很少,聖公會就是沿用主教制,從教會制度和教會文化看來,聖公會不能被歸入新教,她基本上與天主教無異。路德宗和衛理公會則由各區會自行選擇使用主教制還是長老制;在香港和澳門,路德宗和衛理公會就選用了長老制。然而,在歐洲,例如瑞典、芬蘭、挪威、德國等地,他們則通常採用主教制。 長老制[編輯] 主條目:長老 長老制,或稱代議制、議會制,是一個以議會形式管理區會的制度。議會內的成員由各教會選出長老,代表該教會出席會議。顧名思義,長老會就是採用長老制的教會。採用長老制的教會有基督教改革宗長老會、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中華基督長老教會等。 會眾制[編輯] 會眾制,又稱公理制,源自於神學家慈運理的主張,就是主張各教會獨立,教會的牧師為教會內最高的決策者,並由會眾決議一切教會的內部事務。很多教會採用會眾制,例如浸信會、公理會和神召會等,以及不少獨立教會。一些會眾制的教會,在地區上也有一個沒有什麼實際作用和權力的聯會,以聯系該宗派的和各教會。 會眾制有一個缺點,就是教會之間的交往和合作較少,最後甚至會使一些教會脫離其宗派獨立;但也有一個優點,就是並非鐵板一塊,所以不會產生一壞俱壞、一損俱損、全盤墮落的重大後果。 政教關係[編輯] 基督新教各宗派對政教的關係的立場大都不太相同,雖實行政教分離,卻普遍沒抗拒參與或組織政治活動。 信義宗方面,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時一直也受都德意志北部的封建諸侯支持,所以也比較偏袒他們。路德一直教導教會需順服掌權者,因為教會若跟世俗政權發生正面對抗,在該政權統治地區的宗教事業必然招致失敗,所以教會要支持政府。可是,這卻為信義宗日後的發展種下了禍根。1932年,一些支持納粹的國家社會主義基督徒成立了稱為「納粹福音基督教」(Evangelical Nazis)的黨派。後來,德國信義會在納粹德國的壓力下[來源請求],組織了一個支持納粹政權的宗教組織德國基督教。納粹黨更要求全國所有教會加入德國基督教,此舉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認信教會制度預做準備。二戰結束後,德國信義會的行為遭到不少德國人指責,因而造成今天信義宗在德國的信徒人數不斷下滑。而在納粹德國時期,國內外的新教團體普遍沒有反對戰爭[來源請求]。而個別反對納粹德國的基督教人士,就因反對納粹政權而遭處死。 歸正宗方面,約翰·加爾文在宗教改革後一直居住在民主共和的日內瓦,自己也主張教會實行比主教制民主得多的長老制。加爾文強調神權,不是完全贊成民主,因為他認為這很容易淪為暴民政治,使社會失去目標和秩序。他認為任何政治制度都必須確保社會能朝向神聖目標進發。所以可以說,他不是完全贊成政教分離。加爾文宗所設計的民主和共和的教會組織形式,要實行民主選舉與神權共和。在加爾文的領導下,日內瓦成為政教合一的神權共和國和宗教改革的中心。後來持守加爾文主義的人士,往往也喜歡政教合作的關係,不願政府與教會嚴格的分離,而希望能彼此合作,比如清教徒移居美國之後曾在麻薩諸塞灣殖民地建立了政教合作的體制,也打壓其他教派。 浸信會方面,從再洗禮派開始就非常執著地、堅定地支持教會與國家分離的原則,反對像聖公會那樣受政府控制的教會,並因此深刻影響了美國建國後的憲法第一修正案。因著浸信會在新教的影響力極大,不少獨立教會也支持政教分離。另就新教內部的信徒來說,由於政教合一曾在基督教歷史上留下血腥記錄,故現今普遍有政教分離的內在意願。 宗派[編輯] 參見:基督教派系及基督教教派列表 基督新教內主要派系及運動 由於新教的新興宗派、小宗派十分繁複,加上教理差異,一些宗派曾被其他宗派視為異端。 以下僅列出一些主要的宗派: 路德宗(信義宗) 信義會 福音會 加爾文宗-歸正宗 長老宗 歸正宗(改革宗) 清教 衛理公會(循道宗) 浸信會 公理會 其他派別: 五旬宗 神召會 五旬節會 宣道會 再洗禮派 門諾會 貴格會 基督復臨安息日會(被很多新教徒認為是異端) 另外,現代基督教中有影響很多宗派的三大運動(但由於某些華人信徒分不清教派和運動,遂有時將下列運動視作宗派): 基要派運動 福音派運動 靈恩派運動 參見[編輯]赤崁樓東山咖啡,在地小吃,台南伴手禮,台南美食,台南旅遊,推薦必吃美食,必食小吃,名產,伴手禮,特色名產,三合一,二合一,即溶咖啡,推薦咖啡台南台南咖啡,赤嵌樓推薦伴手禮,台南伴手禮優惠,台南名產,東山咖啡,台南伴手禮推薦,台南必吃名產,台南必帶伴手禮,特色名產,台南即溶咖啡,台南東山咖啡等相關資訊與服務,不論是小家庭旅遊或大團體團購皆合適。赤嵌樓的內部環境,相當的簡約溫馨,利用夢幻又俏皮的擺設裝飾,打造出童話故事般的可愛場景,舒適的環境規劃,讓每一組入住的旅客,都能在暢玩一整天後,獲得最放鬆的休憩時光。赤嵌樓咖啡有關於台南咖啡,赤嵌樓小吃推薦,赤嵌樓優惠,台南美食,赤嵌樓小吃,赤嵌樓名產,赤嵌樓伴手禮,台南特色小吃,二合一,三合一,即溶咖啡,台南赤崁樓旅遊美食等相關資訊與服務首選咖啡。 基督教主題 基督教主題 新教主題 新教主題 教會四特徵、使徒統緒、大公教會 基督教派系:羅馬公教、正教 西方基督教、宗教改革、馬丁路德 中國自立教會、三自愛國教會 基督教基要主義、福音派、靈恩運動 三十年戰爭 註釋[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Roger E. Olson(奧爾森). 統一與多元的基督教信仰. 基道. 2006年. ISBN 9789624573077 (繁體中文). 蓋瑞.湯瑪斯等合著. 簡明基督教史─公元30至70年. 橄欖. 2009年. ISBN 9789575565787 (繁體中文). 延伸閱讀[編輯] Cook, Martin L. (1991). The Open Circle: Confessional Method in Theology. Minneapolis, Minn.: Fortress Press. xiv, 130 p. N.B.: Discusses the place of Confessions of Faith in Protestant theology, especially in Lutheranism. ISBN 0-8006-2482-3 Dillenberger, John, and Claude Welch (1988). Protestant Christianity, Interpreted through Its Development. Second ed.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 ISBN 0-02-329601-1 Giussani, Luigi (1969), trans. Damian Bacich (2013). American Protestant Theology: A Historical Sketch. Montreal: McGill-Queens UP. McGrath, Alister E.. Christianity's Dangerous Idea. New York: HarperOne. 2007. Nash, Arnold S., ed. (1951). Protestant Thought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Whence & Whither? New York: Macmillan Co. Noll, Mark A.. Protestantism: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外部連結[編輯] 於維基詞典中查詢Protestant、Protestantism或者evangelical。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新教 (英文)2008年美國政府國際宗教自由報告 "Protestantism" from the 1917 Catholic Encyclopedia 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 World body for mainline Protestant churches [顯示] 閱 論 編 基督教系列條目 [顯示] 閱 論 編 宗教 2 個分類:基督教新教基督教教會與教派三位一體[編輯] 關於與「三位一體」名稱相近或相同的條目,詳見「三位一體 (消歧義)」。 本文介紹的是基督教神學術語。關於古希臘戲劇的特點,請參見「三一律」。 基督教 系列條目 好牧人耶穌 耶穌 基督 隱藏▲ 基督教中的耶穌 降生 事工 受難 復活 聖經 基礎 隱藏▲ 舊約 新約 福音 正典 書卷 教會 信經 新約 神學隱藏▲ 神 三位一體 聖父 聖子 聖靈 辨惑學 洗禮 天主教 基督論 神學史 傳教 救贖 歷史 傳統 隱藏▲ 馬利亞 使徒 彼得 保羅 教父 早期基督教 君士坦丁 大公會議 奧古斯丁 東西教會大分裂 十字軍東征 阿奎那 宗教改革 路德 相關專題隱藏▲ 藝術 節日 批評 合一運動 禮拜儀式 音樂 其他宗教 禱告 布道 象徵 派系 群組 隱藏▲ 西方基督教 復臨派 再洗禮派 聖公宗 浸信會 加爾文主義 公教會 福音神學 聖潔運動 信義宗 循道宗 新教 五旬節運動 東方基督教 正教會 東儀天主教 東方正統教 亞述 Christian cross Portal:基督教 閱 論 編 三位一體(拉丁語:Trinity),又譯為三一真神、天主聖三、三一神、聖三一、三一神論,基督教神學術語,對於基督宗教的神YHWH(新教常漢譯為上帝耶和華,天主教常漢譯為天主雅威)的學說,建立於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的《尼西亞信經》,是基督教三大派別的基本信條。 三一論主張,聖父、聖子、聖神(天主教會譯為聖神,東正教會和新教則譯為聖靈)為同一本體(本性)、三個不同的位格,他們以希臘語:homoousios 來表達他們之間的關連。三位格爲同一本質,三個位格為同一屬性。通俗地說,僅有獨一的天主;聖天父完全是天主,聖子完全是天主,聖神完全是天主;聖天父不是聖子,聖子不是聖神,聖神不是聖天父。[1] 《新約聖經》沒有明確使用「三位一體」一詞,三位一體的理論基礎建基於一些聖經經文。[2]其中包括在馬太福音28:19:「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浸)」。經文用「名」是單數,三位一體的支持者指聖父、聖子、聖靈乃共用上帝的名。一些經文被視為隱含三位一體的思想,而教父和護教士加以立論及宣講。 歷史上不斷有一些教派及個別人士否定此教義。基督宗教的教會接納三位一體為傳統教義之一;反對方則支持「一位格論」,否定三一論。[3] 傳統天主教會把聖神降臨節第一主日定為三一主日,紀念天主聖父、聖子、聖神是三位一體。 目錄 [隱藏] 1 歷史 2 反對的聲音 2.1 基督教初期 2.2 宗教改革時期前後 2.3 近代社會 3 參考文獻 4 外部連結 4.1 贊成三位一體論 4.2 反對三位一體論 5 參見 歷史[編輯] 第一世紀的基督徒敬拜基督和崇拜天父,奉父、子、聖神的名受洗(受浸),卻沒有使用「三位一體」的名詞。第一、二世紀的教父(如伊格那丟[4]、游斯丁[5]等)運用三位一體的概念,但沒有使用這個名稱。最先使用「三位一體」一詞的,是拉丁教父特土良。他用「本體」(質,essence)來說明神性及神性所包括的一切,指聖父、聖子、聖神同有一相同的本質,只是互相關係的不同。特土良用拉丁文Trinitas,意為「三而一」。後來,這詞一直被教會所採用。 三一論圖解 早期的基督教教父特土良是支持從屬論,認為:「父是全部的本質,子是部份的本質,因為子乃是從父演展出來。」特土良是支持子是低於父的觀點。特土良之所以被認為是重要的教父,因為他乃是第一個開始討論本質與位格概念的人;後來在《尼西亞信經》制訂時,所用的概念竟與他早一百多年所說的相合。第三個世紀的教父俄利根[6]、Antipope Novatian[7]、希波呂托斯[8]、教宗狄約尼削[9]等人都持三位一體的原則。 從公元2至5世紀,基督教的教父們根據《聖經》,再結合古希臘古羅馬哲學(包括新柏拉圖學派和斯多葛學派的學說),建立出一套屬於基督教的教父哲學(即早期的神學)。《教義史》指出:「在第二、第三世紀中,有人將古希臘哲學與福音的真理混合起來,形成了一派神學,即所謂亞歷山大派的神學。」(《教義史》陸、亞歷山大的教父)這時期的著名教父有俄利根,他是用「永遠生出」來解說父與子關係的第一人。「俄利根說「聖言」(指聖子)有自己的位格,也與父同永,乃是由於聖父永恆的旨意而生。」俄利根提出的「與父同永」,使三位一體教義有了一個神學基礎。雖然如此,俄利根仍認為「子是小於父的」。「俄利根不單是認為子在世時是次於聖父,就是在本質上看來也是次於聖父的。」總括來說,早期護教士和教父(包括亞流=阿利烏派)都是認為聖子(即子)與聖父(即父)不是平等的,聖子在某一方面小於聖父。 教父亞他那修與亞流(及其支持者亞流派)有一個主要分歧,「亞他那修覺得,若以基督為受造者,即否認相信他而得救並與天主聯合。」「會議中亞流派拒絕「永遠生出」的概念,而亞他那修卻堅稱此點。阿利烏派說,聖子是從無中被創造出來的,而亞他那修則主張,他是從聖父的本質中而生出來的。阿利烏派主張,聖子與聖父並非是同質的,而亞他那修堅稱,他是與父同質的。」赤崁樓東山咖啡,在地小吃,台南伴手禮,台南美食,台南旅遊,推薦必吃美食,必食小吃,名產,伴手禮,特色名產,三合一,二合一,即溶咖啡,推薦咖啡台南台南咖啡,赤嵌樓推薦伴手禮,台南伴手禮優惠,台南名產,東山咖啡,台南伴手禮推薦,台南必吃名產,台南必帶伴手禮,特色名產,台南即溶咖啡,台南東山咖啡等相關資訊與服務,不論是小家庭旅遊或大團體團購皆合適。赤嵌樓的內部環境,相當的簡約溫馨,利用夢幻又俏皮的擺設裝飾,打造出童話故事般的可愛場景,舒適的環境規劃,讓每一組入住的旅客,都能在暢玩一整天後,獲得最放鬆的休憩時光。赤嵌樓咖啡有關於台南咖啡,赤嵌樓小吃推薦,赤嵌樓優惠,台南美食,赤嵌樓小吃,赤嵌樓名產,赤嵌樓伴手禮,台南特色小吃,二合一,三合一,即溶咖啡,台南赤崁樓旅遊美食等相關資訊與服務首選咖啡。 由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召集,第一次基督教大公會議(後世稱為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在西元325年召開。會議討論的是「同質」和俄利根的「同永」這兩個問題。會議最終採用了關鍵字詞--「同質」(homoousios)[10],公認耶穌和聖父是同一本質,是同等的,並通過了《尼西亞信經》。[11]反對的亞流派被判為異端。據該撒利亞主教優西比烏(Eusebius)在會後記載,當時君士坦丁大帝主持會議「彷佛是上帝的使者」[12],故《教義史》上指出:「會議的決定並沒有止息爭端,只是成為爭端的開始。」沒多久以後,不論君士坦丁大帝抑或多數東方教會的主教們,竟都拒絕尼西亞公會議採納的《尼西亞信經》。[13] 在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中,只討論了聖子和聖父同質的問題,聖靈(聖神)的正統性並未有在《尼西亞信經》提及。關於聖靈的地位,《天主教歷史淺談(上二十三)》指出:「凱撒勒雅的主教巴西略(Basilio,330-379)用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思想作了一番神學思考,寫了一部《論天主神聖》(Il trattato sullo Spirito Santo,374)的書,他在著作中指出,聖神與聖父和聖子是同性同等的。」[14]及至西元381年的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大公會議在重新修訂《尼西亞信經》時上加上了聖靈的描述。 經過特土良和亞他那修的多年發展,最後由奧古斯丁確立為教會的神學信仰。加上在大公會議中的確定,三位一體最終成為傳統教義的一個重要部分。在宗教改革時期,新教改革家加爾文進一步說明三位一體的教義,故此這也是新教信仰的一部分。直到現代,傳統基督宗教均恪守三位一體為傳統的重要教義。 現按照正統神學的觀點,三位一體是有限的人類理性所無法理解的,例如在《系統神學》描述:「天主三位一體的奧秘,非凡人的智慧能測;在人的有限經驗上,沒有類似的事,可作比擬;因此一切比擬的想法,都不能達成願望。在中古時代,乃視為一個奧秘;在十八世紀,乃視為一種無意義和不合理的教義。即使到現在,三位一體論仍不能有一個圓滿的解釋。在人的經驗和理解上,不能有一個完全恰當的比擬,更不能積極闡發其奧秘。」[15] 反對的聲音[編輯] 基督教初期[編輯] 在基督宗教的教會成立初期,《聖經》所記載的歷史沒有記錄耶穌和使徒討論三位一體的問題。直至2-3世紀,有些古代教父開始用希臘哲學思想去論證天主。自那時開始,天主是三位一體的討論便越趨熾熱了。發展至第一次尼西亞大公會議前,三位一體已發展為教內爭論。其後君士坦丁大帝召開了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會議亦通過《尼西亞信經》列明「聖子與聖父同質」,並將亞流派判為異端。但大公會議以後,有關三位一體的爭論持續了數十年。曾經有段時期,亞流派的勢力反過來壓倒亞他那修派的勢力。兩方勢力仗賴羅馬皇帝的支持互相抗衡,直至公元381年。公元380年2月27日,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正式宣布基督教為羅馬帝國國教,並在次年的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將《尼西亞信經》確立為「國家標準信仰」[16]。至此,三位一體的教義隨之而被確立,反對勢力再次被壓制。反對三位一體教義的人被審判為異端,有的被直接處死或者死於火刑。這一鬥爭持續了多個世紀。直到中世紀,人們再用哲學和心理學去解釋教義,三位一體完全確立[17]。 宗教改革時期前後[編輯] 宗教改革運動前,反對三位一體之聲音被武力壓制,但反對聲仍零星出現,其中包括12世紀活躍於法國的清潔派。馬丁路德發起宗教改革後,亦有提倡與三一論相對的一位論的教派成立。波蘭兄弟會在波蘭興起,極力反對三位一體[18]。一位論派隨即遭到來自天主教會的反對,也為馬丁·路得、加爾文、慈運理等宗教改革家所不容。1689年,英王威廉三世頒布宗教容忍法令(Toleration Act),但禁止任何人發表反對三位一體的言論[19]。很多人在天主教會、政府和新教勢力的排擠和壓迫下被迫流亡,被投入監獄或者被處以極刑。反對三一論的人士有牛頓、威廉·惠斯頓(William Whiston)、伊曼紐·斯威登堡和塞爾維特等。其中西班牙神學家塞爾維特反對三一論,終被日內瓦政府予以逮捕和處死[20]。 近代社會[編輯] 18世紀至20世紀初,一位論派已在歐美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早期的基督復臨安息日會曾大力反對三位一體,但現在已改變初衷。除此之外,19世紀80年代「聖經研究者」(即現稱耶和華見證人)的領導人查爾斯·泰茲·羅素公開否定三位一體的神學體系,並在美國和歐洲廣泛傳播。及至現在,一神教派和三位一體論者亦互相衝突,個別基督教教派不支持三位一體論。反對三位一體的聲音亦有來自反基督教的人士、哲學家和其他宗教。其中召會領袖李常受認為傳統三位一體教義過分強調神格中的三個身位,易有三神論的傾向。他因此主張:子就是父、主就是靈;他亦因此主張而被部分基督教界指責。 參考文獻[編輯] ^ The Blessed Trinity,The Catholic Encyclopedia ^ 三位一體 教會實用資料庫 ^ 一位論派,中國大百科 ^ St. Ignatius of Antioch to the Magnesians(Shorter Recension),Roberts-Donaldson translation. ^ First Apology ^ The Trinity according to Origen ^ Treatise on the Trinity, part 11 ^ Refutation of All Heresies, book X ^ Catholic Answers: The Trinity ^ homoousios,Britannica Online Encyclopedia ^ Council of Nicaea,Britannica Online Encyclopedia ^ 大公會議時期的教會(323-843年),《東正教會歷史》,拉斯加普里茲倫的塞爾維亞主教區 ^ 天主教歷史淺談(上二十二) ^ 天主教歷史淺談(上二十三) ^ 第柒章 三位一體論,系統神學,章力生,1989年11月版 ^ 基督教簡史(九)- 歷史年代表,教牧與教育小站,江茂松編譯 ^ 三位一體,美國百科全書 ^ 第三十五章 蘇西尼主義,神體一位論,現代主義,《歷史的軌跡─二千年教會史》,1986年,[ISBN 957-587-011-5] ^ 容忍法,大英簡明百科全書 ^ 一位論派,中國大百科全書 外部連結[編輯] 贊成三位一體論[編輯] 系統神學第柒章 三位一體論 三位一體論 反對三位一體論[編輯] 應該相信三位一體嗎? 為什麼三位一體被接受 聖經教誨人們三位一體嗎? Elohiym 是否指三為一體? "我們"及"我"是否指三位一體? 參見[編輯] 反對三位一體論、一位論派 一神教、多神教 三身、三相神、三清尼西亞信經[編輯] 基督教 系列條目 好牧人耶穌 耶穌 基督 隱藏▲ 基督教中的耶穌 降生 事工 受難 復活 聖經 基礎 隱藏▲ 舊約 新約 福音 正典 書卷 教會 信經 新約 神學隱藏▲ 神 三位一體 聖父 聖子 聖靈 辨惑學 洗禮 天主教 基督論 神學史 傳教 救贖 歷史 傳統 隱藏▲ 馬利亞 使徒 彼得 保羅 教父 早期基督教 君士坦丁 大公會議 奧古斯丁 東西教會大分裂 十字軍東征 阿奎那 宗教改革 路德 相關專題隱藏▲ 藝術 節日 批評 合一運動 禮拜儀式 音樂 其他宗教 禱告 布道 象徵 派系 群組 隱藏▲ 西方基督教 復臨派 再洗禮派 聖公宗 浸信會 加爾文主義 公教會 福音神學 聖潔運動 信義宗 循道宗 新教 五旬節運動 東方基督教 正教會 東儀天主教 東方正統教 亞述 Christian cross Portal:基督教 閱 論 編 赤崁樓東山咖啡,在地小吃,台南伴手禮,台南美食,台南旅遊,推薦必吃美食,必食小吃,名產,伴手禮,特色名產,三合一,二合一,即溶咖啡,推薦咖啡台南台南咖啡,赤嵌樓推薦伴手禮,台南伴手禮優惠,台南名產,東山咖啡,台南伴手禮推薦,台南必吃名產,台南必帶伴手禮,特色名產,台南即溶咖啡,台南東山咖啡等相關資訊與服務,不論是小家庭旅遊或大團體團購皆合適。赤嵌樓的內部環境,相當的簡約溫馨,利用夢幻又俏皮的擺設裝飾,打造出童話故事般的可愛場景,舒適的環境規劃,讓每一組入住的旅客,都能在暢玩一整天後,獲得最放鬆的休憩時光。赤嵌樓咖啡有關於台南咖啡,赤嵌樓小吃推薦,赤嵌樓優惠,台南美食,赤嵌樓小吃,赤嵌樓名產,赤嵌樓伴手禮,台南特色小吃,二合一,三合一,即溶咖啡,台南赤崁樓旅遊美食等相關資訊與服務首選咖啡。 描繪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眾教會父老持信經的聖像作品 《尼西亞-君士坦丁堡信經》(中文又譯做尼吉亞信經或奈西亞信經),是傳統基督宗教三大信經之一。尼西亞信經是尼西亞大公會議有關基督宗教信仰的一項基本議決。這個議決主張子是「出於真天主而為真天主,被生而非受造,與天主父本質相同,確定了聖父、聖子、聖神為三位一體的天主,本質相同。接受並且信奉此信經的有天主教會(羅馬大公教會)、正教會(正統大公教會)、聖公會(安立甘大公教會)、信義宗(路德宗)教會以及新教裡的主要教派。 此信經的名稱得自於公元325年的第一次尼西亞大公會議,在此會議中制訂出了尼西亞信經,當舉行尼西亞會議時,亞流派的優西比烏提出其信仰論點,遭到強烈否定並被定為異端。大會在皇帝特使侯休斯的領導下,完成了尼西亞信經[1]。但此信經的完整名稱該是「尼西亞‧君士坦丁堡信經」[2]。因為在公元381年的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大公會議對此信經內容做了修訂並獲得一致通過。這之後為了要平息異端說法又有許多信經制訂出來,但是381年的會議卻是最後一次天主教派和正教派能夠一致接受所制訂的信經。故現今的尼西亞信經與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制訂的尼西亞信經並不完全相同,前者較後者為長。 目錄 [隱藏] 1 漢譯版本 1.1 天主教版 1.2 聖公會版 1.3 東正教版 1.4 普天頌讚詩集內頁 2 參考文獻 3 外部連結 4 參見 漢譯版本[編輯] 天主教版[編輯] 我信唯一的天主,全能的聖父,天地萬物,無論有形無形,都是祂所創造的。 我信唯一的主、耶穌基督、天主的獨生子。祂在萬世之前,由聖父所生。祂是出自天主的天主,出自光明的光明,出自真天主的真天主。祂是聖父所生,而非聖父所造,與聖父同性同體,萬物是藉著祂而造成的。祂為了我們人類,並為了我們的得救,從天降下。祂因聖神由童貞瑪利亞取得肉軀,而成為人。祂在般雀比拉多執政時,為我們被釘在十字架上,受難而被埋葬。祂正如聖經所載,第三日復活了。祂升了天,坐在聖父的右邊。祂還要光榮地降來,審判生者死者,祂的神國萬世無疆。 我信聖神,祂是主及賦予生命者,由聖父聖子所共發。祂和聖父聖子,同受欽崇,同享光榮,祂曾藉先知們發言。 我信唯一、至聖、至公、從宗徒傳下來的教會。 我承認赦罪的聖洗,只有一個。 我期待死人的復活,及來世的生命。 亞孟。 (摘自天主教香港教區出版之《主日感恩祭典》) 聖公會版[編輯] 我等信獨一之上帝,即全能之聖父,創造天地,及一切有形無形之萬物之主。我等信獨一之主耶穌基督,上帝獨生之聖子,是聖父在萬世之先所生,是從神所出之神,從光所出之光,從真神所出之真神,是生非造,是與聖父同體,萬物皆藉聖子而造;聖子為要拯救我等世人,從天降臨,為聖靈感動之童貞女馬利亞所生,成為人身,在本丟彼拉多手下,為我等釘十字架,被害而葬,照聖經之言,第三日復活,升天,坐在聖父之右;將來復必有榮耀而降臨,審判生人死人,其國無窮無盡。我等信聖靈即是主,是賜生命者,是從聖父、聖子所出,與聖父、聖子,同是當拜,當稱頌者,眾先知說預言,皆是被聖靈感動;我等信使徒所立獨一聖而公之教會;我等信因為赦罪設立之獨一洗禮;我等望死後復活,又望來世之永生。阿們。(摘自中華聖公會港澳教區(現香港聖公會)1959年重訂之《公禱書》) 我們信獨一上帝,全能的聖父,創造天地,並一切有形無形萬物的主。我們信獨一的主,耶穌基督,上帝的獨生子,在萬世以前為聖父所生,從上帝所出的上帝,從光所出的光,從真上帝所出的真上帝,是生、非造、與聖父同體。萬物都是藉著他受造。他為要拯救我們世人,從天降臨。因聖靈的大能,為童貞女馬利亞所生,成為人身,在本丟彼拉多手下,為我們釘在十字架上,被害,受死,埋葬。應驗了聖經的話,第三天復活,升天,坐在聖父的右邊。將來必在榮耀中再臨,審判活人死人他的國永無窮盡。我們信聖靈,是主、是賜生命者,從聖父、聖子所出,與聖父、聖子,同受敬拜,同享尊榮。昔日藉眾先知傳話。我們信使徒所傳唯一聖而公之教會。我們承認為赦罪而設的獨一洗禮。我們盼望死人的復活,並來世的永生。阿們。(摘自香港聖公會2000年重印之《聖餐崇拜禮文 (第二式)》) 東正教版[編輯] 我信唯一的上帝,全能的父,天地及一切有形無形萬物的創造者。 我信唯一的主耶穌基督,上帝的獨生子,在萬世之前,由父所生,出自光明的光明,出自真上帝的真上帝,受生而非被造,與父同性同體,萬物籍他而造成。祂為了我們人類,並為了我們的得救,從天降下,由聖靈和童貞瑪利亞取得肉軀,而成為人。祂為了我們,在般雀比拉多手下,被釘十字架,受難而被埋葬。依聖經所言,在第三日他復活了,祂升了天,坐在父的右邊。祂將在榮耀中再來,審判生者死者,祂的國度萬世無終。 我信聖靈,主,生命的賦予者,自父而發,祂和父及子同受敬拜同享榮耀,祂曾籍先知們發言。 我信唯一、神聖、大公、傳自宗徒的教會。我確認赦罪的聖洗,只有一個。我期待死者的復活,及來世的生命。阿們。 (摘自"中國正教會網站"之《聖金口若望事奉聖禮》) 我信惟一全能天主聖父,造成天地,及諸有形無形之物。 又信惟一主伊伊蘇斯合利爾斯托斯,為天主之獨一子,從無始生於父,由光者光,由真天主者真天主,受生而非受造,與父一體,萬物由彼而受造。 彼為我等人,又為救我等,自天而來,因聖神降孕,生於童女瑪利爾亞而為人。 又為我等被釘十字架,當彭提乙批拉特居官時受難,死而乃瘞, 及第三日復活,符於經典, 升天坐於聖父之右, 赫顯威嚴而還來,審判生死者,彼國無終。 我信聖神,施生之主,發於聖父,偕父及子惟一欽崇,藉先知者之口而嘗諭。 我信惟一聖而公宗徒之教會。 我認惟一聖洗之禮以獲罪赦。 我望已亡者俱復活, 並來世之常生。阿民。 (摘自1860年固利乙譯《東教宗鑑》) 普天頌讚詩集內頁[編輯] 我信獨一上帝,全能的父,創造天地的,並造有形無形的萬物的主。 我信獨一主耶穌基督,上帝的獨生子, 在萬世之前,為父所生,從上帝出來的上帝, 從光出來的光,從真上帝出來的真上帝, 受生的,不是被造的,與父一體的; 萬物都是藉著主受造的。 主為要拯救我們世人, 從天降臨,由聖靈感孕童貞女馬利亞所生, 取著肉身,並成為人,在本丟彼拉多手下, 為我們釘十字架;被害,埋葬; 照聖經第三日復活,升天,坐在父的右邊; 將來必有大榮耀,再降臨,審判活人死人。 他的國無窮無盡。 我信聖靈,為主,並賜生命的根源, 從父子出來的,與父子同受敬拜, 同受尊榮,曾藉著先知傳言。 我信唯一聖而公之教會,眾使徒所傳者。 我認為赦罪設立的獨一洗禮。 我指望死人復活,並來世的生命。阿們。 參考文獻[編輯] ^ 比爾·奧斯汀著,馬傑偉等譯,《基督教發展史》(香港:種籽出版社有限公司,1991),121。 ^ 趙中輝等譯,《歷代教會信條精選》(基督教改革宗翻譯社),3。 外部連結[編輯] 清教會版本尼西亞信經與簡介 參見[編輯] 基督教主題 基督教主題 天主教主題 天主教主題 歷史主題 歷史主題 信經 《使徒信經》 《尼西亞信經》 《迦克墩信經》 《阿塔拿修信經》(西方基督教) 東西教會大分裂 和子說 閱 論 編 羅馬天主教彌撒的額我略聖歌 固定彌撒 垂憐經 | 光榮頌 | 信經 | 聖哉經 (聖頌) |赤崁樓東山咖啡,在地小吃,台南伴手禮,台南美食,台南旅遊,推薦必吃美食,必食小吃,名產,伴手禮,特色名產,三合一,二合一,即溶咖啡,推薦咖啡台南台南咖啡,赤嵌樓推薦伴手禮,台南伴手禮優惠,台南名產,東山咖啡,台南伴手禮推薦,台南必吃名產,台南必帶伴手禮,特色名產,台南即溶咖啡,台南東山咖啡等相關資訊與服務,不論是小家庭旅遊或大團體團購皆合適。赤嵌樓的內部環境,相當的簡約溫馨,利用夢幻又俏皮的擺設裝飾,打造出童話故事般的可愛場景,舒適的環境規劃,讓每一組入住的旅客,都能在暢玩一整天後,獲得最放鬆的休憩時光。赤嵌樓咖啡有關於台南咖啡,赤嵌樓小吃推薦,赤嵌樓優惠,台南美食,赤嵌樓小吃,赤嵌樓名產,赤嵌樓伴手禮,台南特色小吃,二合一,三合一,即溶咖啡,台南赤崁樓旅遊美食等相關資訊與服務首選咖啡。 讚頌詞 | 信德的奧蹟 | 羔羊頌 | 你們解散去 或 讓我們祝福主 常用彌撒 宣 (進堂詩) | 昇階聖詩 | 哈利路亞頌 或 連唱曲 | 繼抒詠 | 獻禮頌 | 領主曲 主詠 祝文 | 書信經課 | 福音經課 | Secret | Preface | Canon | Postcommunion 分類:信經信義宗[編輯] (已重新導向自 信义宗) Luthseal.svg 基督教 系列條目 好牧人耶穌 耶穌 基督 隱藏▲ 基督教中的耶穌 降生 事工 受難 復活 聖經 基礎 隱藏▲ 舊約 新約 福音 正典 書卷 教會 信經 新約 神學隱藏▲ 神 三位一體 聖父 聖子 聖靈 辨惑學 洗禮 天主教 基督論 神學史 傳教 救贖 歷史 傳統 隱藏▲ 馬利亞 使徒 彼得 保羅 教父 早期基督教 君士坦丁 大公會議 奧古斯丁 東西教會大分裂 十字軍東征 阿奎那 宗教改革 路德 相關專題隱藏▲ 藝術 節日 批評 合一運動 禮拜儀式 音樂 其他宗教 禱告 布道 象徵 派系 群組 隱藏▲ 西方基督教 復臨派 再洗禮派 聖公宗 浸信會 加爾文主義 公教會 福音神學 聖潔運動 信義宗 循道宗 新教 五旬節運動 東方基督教 正教會 東儀天主教 東方正統教 亞述 Christian cross Portal:基督教 閱 論 編 信義宗,或稱路德宗(德語:Evangelisch-lutherische Kirchen,英語:Lutheranism,也稱:信義會、路德會、路德教派),為新教宗派之一,源自16世紀德國神學家馬丁·路德為革新天主教會發起的宗教改革運動,其神學思想成為改革運動的象徵。運動推行期間路德支持者雖與羅馬教宗及當時德國境內親教廷勢力發生各類衝突,但信義宗接受大公教會公認的三大信經《使徒信經》、《尼西亞信經》和《阿他拿修信經》。 [1] 1580年,包括三大信經、《奧斯堡信條》、《奧斯堡信條辯護論》、《施馬加登信條》、《論教皇權與首位》、《馬丁路德博士大問答》、《馬丁路德博士小問答》和《協和信條》等認信文獻在內的《協同書》(Concordia)為信義宗教義奠下理論基礎。[2][3] 信義宗教會強調「因信稱義」,認為罪人單單藉上帝所賜的信心信靠耶穌基督而得救,是完全出於上帝恩典 (by grace alone through faith alone),而不是出於人的善功、行為,這有別於羅馬天主教與東正教認為人要蒙恩得救除信心外亦必須加上足夠的善功(「補贖」)之教義 [1]。另外,信義宗認為聖經是信徒信仰生活唯一權威,否定天主教等關於聖經與教會傳統具同等地位的教導。與很多新教改革宗教會不同,信義宗保留許多大公教會禮儀和習俗 [1],更強調教會聖餐和洗禮的重要性,認為這兩個聖禮與聖經中的福音信息一樣,都是上帝祝福人、向人施恩典的工具 (Means of Grace)。[4] 現時全球約有8000萬信義宗信徒,當中最大的國際性教會組織世界信義宗聯會(Lutheran World Federation)於1947年成立。1993年,另外兩個國際性組織,國際路德會 (International Lutheran Council) 與世界路德宗認信聯會 (Confessional Evangelical Lutheran Conference) 亦相繼成立。 [5][6] 目錄 [隱藏] 1 歷史 1.1 早期歷史 1.2 其他的宗教改革者 1.3 宗教戰爭 2 教義 2.1 因信稱義 2.2 五個唯獨 2.3 聖經:律法與福音 2.4 聖禮 2.4.1 洗禮 2.4.2 聖餐 2.5 預定論 2.6 末世 2.7 《聖經》與教會認信《協同書》 2.8 普世理念 2.9 政教分工 3 宗教理念的實踐 3.1 慈善組織 4 教會組織 4.1 信義宗教會組織 4.2 台灣 4.3 香港 5 教徒數目 6 合一運動 7 參考文獻 7.1 引用 7.2 認信文獻 7.3 釋經文獻 8 外部連結 8.1 教會 8.2 國際性機構 8.3 神學教育 歷史[編輯] 馬丁路德於1517年10月31日發動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 95Thesen.jpg 先驅 瓦勒度派(12世紀) 阿維尼翁教廷(1309–77年) 約翰·威克里夫(1320–84年) 天主教會大分裂(1378–1417年) 揚·胡斯(約1369–1415年) 胡斯戰爭(1420–約1434年) 北方文藝復興 德意志神秘主義 宗教改革的開始 九十五條論綱 · 德國農民戰爭 · 施馬爾卡爾登聯盟 · 地方法官 · 激進派 · 反宗教改革 改革領袖 路德 · 梅蘭希通 · 閔採爾 · 慈運理 · 西蒙斯 · 比塞 · 奧勞斯 / 勞倫丘斯·彼得里 · 伯爾金 · 加爾文 · 諾克斯 · 特魯巴 · 阿民念 分地區 捷克地區 · 丹麥–挪威 / 霍爾斯坦 · 英格蘭 · 德意志 · 義大利 · 尼德蘭 · 波蘭-立陶宛 · 蘇格蘭 · 瑞典 · 法國 · 瑞士 宗教改革 閱 論 編 早期歷史[編輯] 羅馬天主教會在中世紀的腐化早為各歐洲邦國有識人士所不滿,當中,馬丁路德為反對教會售賣贖罪票,於1517年10月31日諸聖日在威登堡(Wittenberg)張貼九十五條論綱,展開宗教改革的序幕。 1517年至1520年間,馬丁·路德通過出版書籍、小冊子,凌厲抨擊當時天主教會的腐敗、陋習,提出改革。很多基督教神學者都認同他的主張,他們也提出宗教理念平民化的訴求。馬丁·路德遂得到來自社會各階層的廣泛支持,農人尊他為民族英雄,貴族起誓保護他,日耳曼各公國的統治者也希望藉此擺脫羅馬教會的勢力,使內政得以獨立。馬丁·路德因此得罪權貴,與羅馬教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結怨。 1520年,為了解決路德的「問題」,教皇與羅馬天主教會向路德發出教皇印函,督命路德放棄主張,並致殺身威脅的言外之意。(此前,羅馬教會曾以這種方法殺害過呼籲改革的人,如捷克的改革者楊·胡斯即被火刑燒死。)但1520年12月,路德拒絕收回變革主張,並與他的支持者們當眾焚毀了這份印函。 1521年1月,教皇正式發教諭將路德逐出天主教會 [7],而新繼任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亦同意要驅逐路德及其支持者,但幕僚力勸,認為路德在民眾中聲望殊高,所以若施以壓制,會引起暴動。更重要的是,路德所在公國的統治者智者腓特烈堅拒讓自己的臣民未經審判而被定罪。於是,路德受傳召參加沃爾姆斯會議,羅馬教會授意路德在會議上公開宣布放棄一己之見。然而,當著查理五世和羅馬教會官員的面,路德說出了歷史上著名的抗辯辭: 除非用聖經的明證或清晰的理性說服我,(我不能惟獨信任教宗和議會的權威,因為眾所周知,他們經常犯錯並且自相矛盾。)因我被自己援引的聖經所束縛,我的良心受上帝之道所左右,我不能夠也不願意撤銷任何東西,由於違心之事既不安全,也不適當。願上帝佑助我,阿們![8] 赴沃爾姆斯會議之前,路德曾獲得安全來回的承諾,可是這承諾並不可靠——當年楊·胡斯遇害前亦有同等待遇。趁夜幕濃重,路德的支持者從沃爾姆斯協助他逃走,使他免於被囚甚至受刑。路德隱居了一段時間,一邊繼續寫作、思考。發現路德出逃之後,查理五世發布沃爾姆斯法令,驅逐路德及其支持者,並將他們定為異端,路德的作品亦遭禁。 其他的宗教改革者[編輯] 早於西元10世紀,由一位名叫鮑格米爾(Bogomil)的修士所教導為核心的運動興起,對被稱為清潔派或阿爾比派的基督教派改革,產生了影響。這是盛行於西元12世紀法國南方的宗教改革派。 在路德運動中,其他的宗教改革者也推波助瀾,如早期的領袖之一菲利普·墨蘭頓(他是路德在維滕堡大學的同事)、胡爾德萊斯·慈運理和約翰·加爾文(加爾文派的奠基人)。 宗教戰爭[編輯] 主條目:宗教戰爭 原本在神學院內的學術交鋒,現在已經泛化為社會與政治的衝突。路德與他的支持者將矛頭直指西班牙國王(查理五世統治著低地國家、新大陸和神聖羅馬帝國,而日耳曼地區亦屬其中)與羅馬教皇,雙方勢均力敵。衝突愈演愈烈,在神聖羅馬帝國的政治氣氛之下,釀成宗教戰爭。 1526年,神聖羅馬帝國的三政會在施派爾相商,作出如下協定:在常委會裁決路德的著作屬性之前,沃爾姆斯法令不必強制執行,各公國領主可自主決定是否允許路德在領土內傳道。到1529年,三政會在施派爾再作商議,推翻了上次的協定,無視各公國及自由城邦的異議。 路德派思想成為分離運動的象徵。1530年,查理五世企圖壓制日益壯大的新教思潮,遂在奧古斯堡召開會議。在會上,菲利普·墨蘭頓呈交了一份路德思想的摘要,這份文件史稱奧古斯堡認信。幾位日耳曼公國領主(後來又有其他國家的國王和諸侯加入)在文件上簽字,為「路德派」教會辟領地。這幾位諸侯於1531年結盟,施馬爾卡爾登聯盟成立。宗教戰爭的雙方,即施馬卡爾登聯盟與查理五世轄下的神聖羅馬帝國。 施馬加登戰爭結束後,查理五世致力在贏得的領土上推行羅馬基督教會的教條。然而,路德派運動所贏得的領土更為遼闊。 1577年,路德派運動的第二代繼承人蒐集整理前人學說,為路德派教會的承傳奠下理論根基,這份文件世稱《協和信條》。到1580年,前後共十二份認信文(Confessions of faith)都歸集為《協同書》,流傳至今。 路德與其後繼者因教廷1521年的逐教令(excommunication)被迫離開羅馬天主教會,反令點燃宗教變革之火的路德,被尊為宗教改革之父,歷史上更被視為新教之父。 教義[編輯] 信義宗標誌路德玫瑰 因信稱義[編輯] 信義宗根據聖經認為,上帝創世之先,世界是完美和聖潔的。然而,當亞當及夏娃不服從上帝的命令,屈服於撒旦引誘之後,他們便失去了原有聖潔的形象。信義宗認為上帝的審判臨到他們:「你們必定死」(創世紀2:17)。信義宗神學指出,由於亞當及夏娃的原罪,從由那時起,所有的人都在罪孽受孕、出生(詩篇51:5),心裡只有惡念(創世紀8:21),「從肉身生的,就是肉身」(約翰福音3:6)。由於所有人均死在罪中與上帝隔絕(以弗所書2:1),他們不能藉自己的努力及行為與上帝和好。[9] 信義宗相信耶穌基督是父上帝差來,為要把人類從罪惡與懲罰中買贖回來。信義宗根據聖經認為上帝的兒子耶穌承擔「我們眾人的罪孽」(以賽亞書53:6),在十字架上把自己獻上作贖罪的祭,成為眾人的贖價(馬太福音20:28),因人類的罪的緣故而死,替代罪人死亡(哥林多後書5:21)。信義宗堅信耶穌復活,完全肯定了上帝已接納基督為代罪羔羊的確據(羅馬書4:25)。信義宗相信上帝已把所有罪人稱為義 (Universal Justification),宣告所有罪人因著基督的緣故稱義,「因(耶穌)一次的義行,眾人也就被稱義得生命了」(羅馬書5:18)。信義宗認同這是聖經的核心信息,正是教會存在的意義。信義宗相信每個人藉著上帝所賜的信心領受這份禮物,而非藉著人的好行為(以弗所書2:8,9)。路德信仰中所指稱義的「信」就是信賴基督及祂救贖的偉大工作,這「信心」緊守上帝在基督裏預備的救贖(羅馬書3:28;4:5)。信義宗堅信,雖然基督為所有人死,不以信心接受上帝赦罪的人將失去基督為他們贏取的贖罪(約翰福音8:24),「不信的,必被定罪」(馬可福音16:16)。[10] 路德教會《施馬加登信條》清楚解釋「稱義」的概念,指出「因信稱義」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 這是第一條,亦是最重要的條款:耶穌基督是我們的上帝和主,他受死,是為我們的過犯;他復活,是為叫我們稱義(羅馬書4:25)。唯獨祂是上帝除去世人罪孽的羔羊(約翰福音1:29),上帝使我們眾人的罪孽都歸在祂身上(以賽亞書53:6)。世人都犯了罪,卻蒙上帝的恩典,因基督的買贖,憑著耶穌的血,就白白地稱義(羅馬書5:23-25)。由於人必須相信這事,而不能以任何行為、律法或功勞獲得它,所以唯獨此信稱人為義,這是明確的真理…… 即使天、地及今世的事物都要毀滅,在此條款上都不會有甚麼退讓、妥協,更不會認同任何與此相違背的教導。[11] 路德教會於1541年出版的瑞典文聖經 五個唯獨[編輯] 信義宗教會藉「五個唯獨」(Five Solas)去陳述聖經當中上帝的真理,[12] 唯獨恩典(Sola gratia)赤崁樓東山咖啡,在地小吃,台南伴手禮,台南美食,台南旅遊,推薦必吃美食,必食小吃,名產,伴手禮,特色名產,三合一,二合一,即溶咖啡,推薦咖啡台南台南咖啡,赤嵌樓推薦伴手禮,台南伴手禮優惠,台南名產,東山咖啡,台南伴手禮推薦,台南必吃名產,台南必帶伴手禮,特色名產,台南即溶咖啡,台南東山咖啡等相關資訊與服務,不論是小家庭旅遊或大團體團購皆合適。赤嵌樓的內部環境,相當的簡約溫馨,利用夢幻又俏皮的擺設裝飾,打造出童話故事般的可愛場景,舒適的環境規劃,讓每一組入住的旅客,都能在暢玩一整天後,獲得最放鬆的休憩時光。赤嵌樓咖啡有關於台南咖啡,赤嵌樓小吃推薦,赤嵌樓優惠,台南美食,赤嵌樓小吃,赤嵌樓名產,赤嵌樓伴手禮,台南特色小吃,二合一,三合一,即溶咖啡,台南赤崁樓旅遊美食等相關資訊與服務首選咖啡。 唯獨信心(Sola fide) 唯獨聖經(Sola scriptura) 唯獨基督(Solus Christus) 唯獨榮耀上帝(Soli Deo gloria) 馬丁路德起初確立了「唯獨聖經」(聖經為教會信仰唯一權威)、「唯獨恩典」(罪人得救完完全全是上帝所賜的禮物)及「唯獨信心」(信心是人接受救恩的唯一方法);其他改革者把這三個「唯獨」串連起來,指出聖經表明一切從上帝而來的恩典和真理,都是藉著信心的對象耶穌基督而有的,便成了第四個「唯獨」(「唯獨基督」);信義宗教會認為信徒要一生「榮耀上帝」(意指讓上帝得到讚美)回應上帝的作為,這提倡進一步發展為第五個「唯獨」(「唯獨榮耀上帝」)。「五個唯獨」成為改革時期的重要理據,信義宗認為能以此理據,「憑藉各種的辨證,指出了教會在信仰及教義上種種錯誤」,恢復信仰純正。[13] 聖經:律法與福音[編輯] 路德宗信徒相信聖經是上帝給所有人無誤、完整的啟示,在對內牧養和對外宣教當中,教會都強調使用聖經所包含的兩大信息,就是「律法」和「福音」 [14]: 「律法」(Law)宣告在上帝眼中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律法並警告上帝因為罪(意即違背律法 [15])要施行懲罰。 「福音」(Gospel)就是耶穌把人從罪惡中拯救出來的好消息,上帝的拯救表明了祂的愛。信義宗相信整本聖經是以耶穌基督為中心,指出在舊約聖經中上帝屢次應許一位把人從罪惡死亡拯救出來的神聖救贖者。另外上帝在新約聖經中宣告這應許的救贖者「道成肉身」,成為拿撒勒人耶穌。[16] 同時,路德信條亦很強調信徒須清楚分辨「律法」和「福音」: 嚴格來說,福音的內容乃是:要從上帝獲得赦罪,人應當相信上帝的兒子 - 我們的主基督 - 曾親身擔負律法的咒詛,補贖償還我們一切的罪孽,以致唯獨藉基督我們再領受上帝恩典,藉信心獲得赦罪,脫離死亡及罪的一切刑罰而永享救恩。凡賜安慰和上帝慈悲及恩惠給違反律法者,可嚴格稱為福音,即佳美歡樂的信息:上帝不願意刑罰罪過,願因基督的緣故赦免罪。[17] 烏爾姆大教堂,是世界上最高的教堂 聖禮[編輯] 信義宗認為上帝藉「施恩的工具」給與罪人一切的屬靈福分,施恩具就是聖經裡的福音信息和兩種聖禮:洗禮和聖餐。路德教會認聖禮就是上帝的話語與外在媒介聯繫起來,藉此建立、加強信心,使領受的人罪得赦免。1530年奧斯堡信條第五條指出: 因為藉著道和聖禮,好比工具一樣,就有聖靈賜給人;祂隨時隨地照上帝所喜悅的,在聽福音之人的心裏生出信來;這信,就是說,上帝非因我們自己的功勞,乃因基督的緣故,稱那凡相信因基督的緣故得蒙恩寵的人為義。[18] 洗禮[編輯] 路德教會認為聖靈藉洗禮這聖禮,向罪人賜下福音,給他們重生(提多書3:5)、除去他們一切的罪(使徒行傳2:38)。路德教會相信,當主耶穌應許「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馬可福音16:16)的時候,已清楚地指出這是洗禮帶來的福分。路德會相信洗禮是耶穌為所有人設立的(馬太福音28:19),當中包括嬰孩(使徒行傳2:37-39)。教會認為嬰孩和成人都是生而有罪(約翰福音3:6),都需要重生,也都應該藉著洗禮得到信心(約翰福音3:5)。[19] 聖餐[編輯] 路德教派相信所有參與聖餐的人在領受餅和酒時,同時領受主的真身體及真寶血–「基督在沒有改變的餅與酒之內,與餅和酒同在,在餅和酒之下」(in, with and under the bread and wine)(哥林多前書10:16)。路德教會堅信,當信徒領受主的真身體和真寶血時,他們也同時得到罪的赦免(馬太福音26:28),但未認罪的信徒、非信徒和拒絕承認基督真身體臨在於聖餐(Real presence)的人,若領受基督的身體和寶血,只會令他們被定罪(哥林多前書11:29)。 [20][21] 預定論[編輯] 信義宗教會強調,在創世之前,上帝已經揀選了誰人可在適當的時候藉福音得救(Predestination to salvation),「並保守他們在信裏(Preservation of faith)直至得到永生(羅馬書8:29,30)」,但與改革宗教會不同,信義宗教會並不認為上帝預定或揀選誰人受永遠懲罰(「預定受罰論」)。信義宗認為聖經亦清楚指出,上帝願意所有人得救(提摩太前書2:4;彼得後書3:9)[22][23][24] 末世[編輯] 有別於很多新教宗派,信義宗並不認同「千禧論」,即一些聲稱耶穌基督會在地上統治一個有形國度的千禧年說法。路德教會認為「千禧論」,不論千禧年前論抑或千禧年後論,都沒有充分聖經根據,更認為這學說錯誤地引導信徒把期望建立在一個地上的政治國度之上。(約翰福音18:36) [25][26] 路德教會認信文獻《協同書》 《聖經》與教會認信《協同書》[編輯] 路德改革運動中一條重要的標誌性教義主張是「唯獨聖經」。信義宗相信,《聖經》是傳道與授教的唯一準繩。信義宗也認為,《協同書》是對《聖經》的解釋說明。依照傳統,信義宗的牧師、教會和教徒均須學習《協和信條》,以理解上帝的話語。神學立場上比較保守的教會很多都自稱為「認信路德宗」(Confessional Lutheran)。雖然路德教會普遍相信《聖經》確切無誤,但也有一些信義宗教會認為《聖經》固然為上帝的話語,但卻是出於人手的文獻,因此不免會有所弊漏。 普世理念[編輯] 基督教新教 95Thesen.jpg 宗教改革 歷史 前宗教改革運動 瓦勒度派(法蘭西/日耳曼/義大利) 羅拉德派(英格蘭) 胡斯派(波希米亞) 宗教改革的教會 信義宗 重浸宗 歸正宗 浸信宗 公理宗 後宗教改革教會 循道宗 五旬宗 宣道會 後宗教改革運動 清教 虔敬主義 大覺醒運動 恢復運動 福音派 基要派 靈恩運動 基督復臨安息日會 安息日會赤崁樓東山咖啡,在地小吃,台南伴手禮,台南美食,台南旅遊,推薦必吃美食,必食小吃,名產,伴手禮,特色名產,三合一,二合一,即溶咖啡,推薦咖啡台南台南咖啡,赤嵌樓推薦伴手禮,台南伴手禮優惠,台南名產,東山咖啡,台南伴手禮推薦,台南必吃名產,台南必帶伴手禮,特色名產,台南即溶咖啡,台南東山咖啡等相關資訊與服務,不論是小家庭旅遊或大團體團購皆合適。赤嵌樓的內部環境,相當的簡約溫馨,利用夢幻又俏皮的擺設裝飾,打造出童話故事般的可愛場景,舒適的環境規劃,讓每一組入住的旅客,都能在暢玩一整天後,獲得最放鬆的休憩時光。赤嵌樓咖啡有關於台南咖啡,赤嵌樓小吃推薦,赤嵌樓優惠,台南美食,赤嵌樓小吃,赤嵌樓名產,赤嵌樓伴手禮,台南特色小吃,二合一,三合一,即溶咖啡,台南赤崁樓旅遊美食等相關資訊與服務首選咖啡。 本模板: 檢視 討論 編輯 信義宗認為,基督教會應當合一,基督信仰也只有一個。這種觀點植根於信義宗的認信中,因此他們否認宗教改革運動是一場教會分裂運動。 政教分工[編輯] 信義宗認為不僅教會,國家、政府,都是上帝所設。「凡掌權的都是上帝所命的」(羅馬書13:1)。認為基督徒因為良心的原故,要順服管轄他們的政府(羅馬書13:5),除非政府命令他們不順從上帝(使徒行傳5:29)。[27] 同時,信義宗相信上帝給予教會及國家不同的責任。教會的責任是呼召罪人悔改,宣布赦罪,和鼓勵信徒能過合乎上帝心意的生活; 國家的責任是:維持良好的秩序及和平,懲罰犯錯的人和安排一切社會大小事務(羅馬書13:3,4)讓一個國家的公民「可以敬虔端正,平安無事的度日」(提摩太前書2:2)[28] 宗教理念的實踐[編輯] 信義宗強調禮拜儀式的重要性。音樂在傳統禮儀中舉足輕重。信義宗教會大都設有音樂部,包括唱詩班、手鈴樂隊、兒童唱詩班,建有鐘塔的教堂甚至會組建鍾樂隊。著名音樂家約翰·塞巴斯蒂安·巴哈就是虔誠的信義宗教徒,他的作品多為信義宗教會創作。 信義宗也很注重教育,教會中多設兒童部門。信義宗教徒建立了大量主日學、護士學校、小學、神學院和大學。牧師往往使用當地的日常用語。 慈善組織[編輯] 信義宗相信好行為是信心的表現之一,因此教徒創辦了很多慈善組織,遍及國際到地區層面。其中,信義宗世界救濟會是全世界最大的慈善組織之一,該組織尤其致力於災害救濟。 教會組織[編輯] 一間位於香港的路德教會 信義宗教會組織[編輯] 世界上有很多信義宗教會,他們分別地加入不同的世界信義宗教會組織: 世界信義宗聯會(香港有4間,台灣有2間信義宗教會加入了此聯會) 國際路德會(香港和台灣各有1間信義宗教會加入了此議會) 世界路德宗認信聯會 (Confessional Evangelical Lutheran Conference)[29] 信義宗世界救濟會 (Lutheran World Relief) 台灣[編輯] 1950年代在台宣教初期,即有四國(美國、挪威、丹麥、芬蘭)八差會一起合作。 因政策不同,有三國四差會仍在台灣信義會內,其餘四差會各自獨立發展,漸次成立新的總會。 目前在台灣的信義宗教會,共有六個總會如下︰ 基督教台灣信義會:成立於1954年,主要在基隆市、臺北市、新北市、臺中市、嘉義市、臺南市、 高雄市等城市工作。其母會為丹麥差會、挪威差會以及美國福音路德會。 中華基督教信義會:成立於西元1958年,先在桃竹苗地區,後向臺北都會區工作。由北美路德信友教會捐助成立。 臺灣中國基督教信義會:成立於1960年,在臺北都會區、宜蘭縣、桃園市工作。由挪威信義差會設立。 中華基督教福音信義會:成立於1973年,在中部地區(臺中市)工作。由挪威福音信義教會設立。 中華民國台灣基督教信義會:成立於1977年,先在屏東縣,後在高雄市、臺北都會區、新竹市工作。設有「沐恩之家」,從事福音戒毒;現由路加傳道會管理。由芬蘭差會(Finnish Evangelical Lutheran Mission)捐助成立。 中華福音道路德會:由美國密蘇里州路德會之差會創建,自1951年開始工作起,即獨自發展。在嘉義市成立的「協同中學」,為少數基督教中學之一。 除了上述六個總會外,香港禮賢會在1975年來台設立禮賢會台北堂,後因1980年代面臨經濟危機,因此發展受影響而陸續停辦堂會和機構,如永和布道所、台北禮賢學舍、台北普濟診所等。 台灣六個信義宗總會於1992年正式合作興辦神學教育——台灣新竹市的中華信義神學院,其董事會成員來自六個信義宗總會。 香港[編輯] 香港有由6間教會組成的香港信義宗聯會,包括 香港路德會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 中華基督教禮賢會香港區會 基督教香港崇真會 港澳信義會 南亞路德會 教徒數目[編輯] 芬蘭赫爾辛基路德宗教堂 全球信義宗教會約有近1億信徒。[30]這裡的統計,包括了所有名義上的信義宗教徒,他們不一定歸屬於某個具體的教會。信義宗現時是芬蘭、挪威、丹麥及冰島的國教。2000年之前,信義宗亦是瑞典的國教,但其後國家立法修訂,取消了信義宗在瑞典的國教地位,並使信義宗成為國家教會。 合一運動[編輯] 世界信義宗聯會及羅馬天主教自1965年成立了工作小組嘗試修補兩教派間的宗教裂痕及展開對話。及至1997年2月,世界信義宗聯會與天主教會發表《關於稱義教義的聯合聲明》,惟雙方仍存在分歧,聲明亦未得到天主教教廷的認可。[31]在1999年10月31日,雙方在德國奧格斯堡簽署文件確認《關於稱義教義的聯合聲明》(Joint Declaration on the Doctrine of Justification)。[32],循道宗亦肯定兩教會共同簽署的聯合聲明,於2006年7月23日於南韓首爾加入聯署有關聲明[33],並附上一份循道衛理宗教會對「稱義」的理解文件,兩份文件的中文譯本亦已於2014年5月24日於香港循道衛理聯合教會九龍堂,由三方教會簽署領袖確認。[34] 至於另外兩大國際信義宗合一組織,包括國際路德會與世界路德宗認信聯會,則對《因信稱義聯合聲明》普遍持否定態度。[35][36][37][38][39] 參考文獻[編輯] 引用[編輯] ^ 1.0 1.1 1.2 Lutheran and Catholic, WELS Topical Questions & Answers, 2010 ^ Brug, John F., Why Bible-Believing Lutherans Subscribe to the Book of Concord?, Wisconsin Lutheran Seminary, 2001 ^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about the Book of Concord, "The Lutheran Confessions are ten statements of faith that Lutherans use as official explanations and summaries of what they believe, teach, and confess. They remain to this day the definitive standard of what Lutheranism is." ^ 我們所信 (VI)施恩具, 「我們相信上帝藉祂設立的特別方法來賜與罪人一切的屬靈福分。這些方法就是施恩具,即是在上帝話語中的福音及聖禮。我們介定施恩具為基督設立的神聖聖禮,在當中,上帝的話語與外在媒介聯繫起來,藉此使罪得赦免。」 ^ International Lutheran Council, About Us ^ Herrmann, Gottfried, The Path of the Evangelisch-Lutherischen Freikirche (ELFK) into the Confessional Evangelical Lutheran Conference (CELC) and the Doctrine of Church and Ministry, p2 ^ 《路德文集》(卷一),頁36 ^ 《查理五世統治時期的國會文獻》(Deutsche Reichstagsakten unter Kaiser Karl V.),引自《路德文集》(卷一),頁697 ^ This We Believe - Creation, Man and Sin, Wisconsin Evangelical Lutheran Synod ^ This We Believe - Justification, by Wisconsin Evangelical Lutheran Synod, stating: We believe that God has justified all sinners, that is, he has declared them righteous for the sake of Christ. This is the central message of Scripture upon which the very existence of the church depends. It is a message relevant to people of all times and places, of all races and social levels, for "the result of one trespass was condemnation for all men" (Romans 5:18). All need forgiveness of sins before God, and Scripture proclaims that all have been justified, for "the result of one act of righteousness was justification that brings life for all men" (Romans 5:18)...We believe that individuals receive this free gift of forgiveness not on the basis of their own works, but only through faith (Ephesians 2:8,9). ^ Smalcald Articles (1536), Part II, Article I: The first and chief article ^ The Five Solas of the Reformation ^ 「五個唯獨」簡介,南亞路德會 ^ Schroeder, Jonathan E., Worship & Outreach: A Lutheran Paradigm, Wisconsin Lutheran Seminary, 2010 ^ Schuetze, Armin W., Basic Doctrines of the Bible (聖經要道), p30, 1992 ^ This We Believe - God and His Revelation, by Wisconsin Evangelical Lutheran Synod ^ 協同信條 (1577) "[T]he Gospel is properly a doctrine which teaches what man should believe, that he may obtain forgiveness of sins with God, namely, that the Son of God, our Lord Christ, has taken upon Himself and borne the curse of the Law, has expiated and paid for all our sins, through whom alone we again enter into favor with God, obtain forgiveness of sins by faith, are delivered from death and all the punishments of sins, and eternally saved. For everything that comforts, that offers the favor and grace of God to transgressors of the Law, is, and is properly called, the Gospel, a good and joyful message that God will not punish sins, but forgive them for Christ's sake." (主文所用為香港路德會文字部《協同書》中文譯本) ^ Article V. Of the Ministry, The Augsburg Confession ^ This We Believe - The Means of Grace: "We believe that the blessing of Baptism is meant for all people (Matthew 28:19), including infants. Infants are born sinful (John 3:6) and therefore need to be born again, that is, to be brought to faith, through Baptism (John 3:5)...We reject the view that babies should not be baptized and that they cannot believe in Christ (Luke 18:15-17)" ^ This We Believe - The Means of Grace: "We believe that all who join in the Sacrament of the Lord's Supper receive the true body and blood of Christ in, with, and under the bread and wine (1 Corinthians 10:16)...We believe that Christ's words of institution cause the real presence—not any human action. As believers receive his body and blood, they also receive the forgiveness of sins (Matthew 26:28) and the comfort and assurance that they are truly his own. Unbelievers also receive Christ's body and blood, but to their judgment (1 Corinthians 11:29)...Scripture teaches that all communicants receive both the bread and wine and the body and blood of Christ (1 Corinthians 10:16)." ^ WELS Topical Q&A: Who may Commune/Serve? - Closed Communion, "Communion is based on faith in Christ, so non-Christians cannot attend. Communion is for forgiveness so the impenitent who are living in a sin cannot attend. Communion calls for self-examination so the uninstructed cannot attend, even our own children. If communicants do not recognize the presence of Christ's body and blood in the sacrament, they receive it not to their blessing but to their condemnation, so members of churches that do not believe in the real presence cannot attend with us." ^ This We Believe - Justification By Grace through Faith: "We believe that already before the world was created, God chose those individuals whom he would in time convert through the gospel of Christ and preserve in faith to eternal life (Ephesians 1:4-6; Romans 8:29,30)." ^ This We Believe - Justification By Grace through Faith: "We reject the false and blasphemous conclusion that those who are lost were predestined, or elected, by God to damnation, for God wants all people to be saved (1 Timothy 2:4; 2 Peter 3:9)." ^ Epitome of the Formula of Concord (協同信條), XI. Election: Negative These-False Doctrine concerning This Article, 1517 ^ The Eternal Word: A Lutheran Confession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Article V - Eagerly await the Savior: The Doctrine of the Last Things (Eschatology), pp11-21 ^ This We Believe - Jesus' Return and the Judgment: "We reject the teaching that Christ will reign on earth for a thousand years in a physical, earthly kingdom. This teaching (millennialism) has no valid scriptural basis and falsely leads Christians to set their hopes upon an earthly kingdom of Christ (John 18:36)." ) ^ This We Believe - Church and State: "We believe that not only the church but also the state, that is, all governmental authority, has been instituted by God. "The authorities that exist have been established by God" (Romans 13:1). Christians will, therefore, for conscience's sake obey the government that rules over them (Romans 13:5) unless that government commands them to disobey God (Acts 5:29)." ^ This We Believe - Church and State: "We believe that God has given the church and the state their own distinct responsibilities. To the church the Lord has assigned the responsibility of calling sinners to repentance, of proclaiming forgiveness through the cross of Christ, and of encouraging believers in their Christian living. The purpose is to lead the elect of God to eternal salvation through faith in Christ. To the state the Lord has assigned the duty of keeping good order and peace, of punishing the wrongdoer, and of arranging all civil matters in society (Romans 13:3,4). The purpose is "that we may live peaceful and quiet lives in all godliness and holiness" (1 Timothy 2:2).) ^ Confessional Evangelical Lutheran Conference ^ Our Patron - Martin Luther, Trinity Lutheran Church, 2013 ^ 從宣道會看基督教與天主教的異同,宣道牧函,第十四期,1998年12月,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 ^ 信義宗與梵蒂岡簽締《因信稱義聯合聲明》,羅民威,《時代論壇》Christian Times,第六三二期,一九九九年十月十日 ^ 世界衛理宗議會加入天主教與信義宗的《成義信理聯合聲明》,天亞社中文網,2006-08-04 ^ 信義宗教會與天主教會有關稱義的聯合聲明 世界循道衞理宗協會就有關稱義教義聯合聲明的聲明 互認中文譯本簽署典禮,循道衛理聯合教會,2014-05-23 ^ A German pope heads for the Land of Luther, National Catholic Reporter, 2 Sept 2011 (英文), saying "To be sure, the Joint Declaration has not exactly brought about an ecumenical New Jerusalem. Some Lutherans have rejected the agreement, including the International Lutheran Council and the Confessional Evangelical Lutheran Conference. On the Catholic side, the Vatican’sapproval remains officially binding, but enthusiasm varies." ^ The Joint Declaration on the Doctrine of Justification in Confessional Lutheran Perspective ^ McCain, Rev. Paul T. A Betrayal of the Gospel: The Joint Declaration on the Doctrine of Justification. First Things. 12 March 2010 [2014-01-17]. ISSN 1047-5141. ^ WELS Topical Q&A - Justification. "The biblical Lutheran teaching of 「forensic」 justification maintains that the only effective cause of our forgiveness is a verdict of God that takes place outside of ourselves. We are declared 「not guilty」 entirely on the basis of what Christ has done for us. Catholic teaching on justification makes a change within man part of the cause of our forgiveness. The Joint Declaration does not represent a change in the teachings of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It does nothing to repudiate Rome’shistoric position on the doctrine. The Joint Declaration is nothing more than an ambiguous statement, carefully worded to make it possible for the Pope’srepresentatives to sign it without changing, retracting, or correcting anything that has been taught by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since the time of the Council of Trent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The Joint Declaration is a compromise. It masquerades as a significant change which brings Roman Catholicism in line with confessional Lutheranism on the teaching of justification. In fact, it is a deception that presents the appearance of agreement without any real substance that would make agreement possible. It is a thinly veiled attempt on the part of ecumenicism to embrace Catholicism. In the final analysis it appears that Rome has moved closer to reattaching what was lost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without any substantive change in its doctrinal position." ^ Gerlach, Joel, A Question of Indulgences - Again, Forward in Christ, October 1999 認信文獻[編輯] 《協同書》 (1580) (英文) 奧斯堡認信 (英文) 協和信條 (英文) 《密蘇里路德會教義簡要》 (1932) (英文) 《我們所信》 《常存的道:二十一世紀路德宗認信文》 (英文) 釋經文獻[編輯] Biblical Commentary on the Old Testament by Carl Friedrich Keil and Franz Delitzsch (1857) (英文) The Popular Commentary of the Bible, by Paul E. Kretzmann (1924) (英文) 外部連結[編輯]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信義宗 教會[編輯] 威斯康星路德會 高雄路德教會 密蘇里路德會 英國路德會 香港路德會 南亞路德會 基督教台灣信義會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 基督教雪梨華人信義會 國際性機構[編輯] 世界路德宗認信聯會 國際路德會 神學教育[編輯] 亞洲路德宗神學院 協同神學院 香港信義宗神學院 中華信義神學院 [隱藏] 閱 論 編 基督教系列條目 基督耶穌 童身胎 · 受難 · 復活 · 升天 StJohnsAshfield StainedGlass GoodShepherd Portrait cropped.jpg 基礎 教會 · 信經 · 四福音書 · 新約 聖經 書卷 · 正典 · 舊約全書 · 新約全書 神學 天主(上帝)(聖父 · 聖子 · 聖神) · 護教學 · 洗禮 · 天主教 · 基督論 · 神學史 · 傳教使命 · 救贖 · 三位一體 歷史與教會傳統 十二宗徒 · 聖母瑪利亞 · 聖伯多祿 · 聖保祿 · 教父 · 五大牧首 · 早期 · 傳播年表 · 使徒統緒 · 君士坦丁大帝 · 大公會議 · 奧思定 · 東西教會大分裂 · 十字軍東征 · 托馬斯·阿奎那 · 宗教改革 · 反宗教改革 · 依納爵·羅耀拉 · 馬丁·路德 · 約翰·加爾文 宗派與運動 (列表) 公教 羅馬天主教會 · 東儀天主教會* · 獨立派天主教會* · 舊天主教會* · 聖庇護十世司鐸兄弟會* · 中國天主教愛國會* 正教 東正教會 · 非迦克敦正教會* · 東方亞述教會(景教)* · 西儀東正教會* 新教 信義宗 · 歸正宗 · 聖公宗* · 公理宗 · 浸禮宗 · 循道宗 · 重浸宗 · 基督復臨安息日會* · 門諾會 · 宣道會 · 福音派 · 聖潔運動 · 五旬節派 · 靈恩派 其他 反對三位一體論(耶和華見證人 · 後期聖徒運動 · 一位論派) · 普救派 相關主題 藝術 · 音樂 · 禮儀 · 布道 · 祈禱 · 普世教會合一運動 · 與其他宗教 · 曆法 · 宗教象徵 · 批評 禮儀 亞歷山大禮 · 安條克禮 · 亞美尼亞禮 · 拜占庭禮 · 東敘利亞禮 · 拉丁禮 · 安立甘習例 · 羅馬儀式 · 安博禮 · 薩拉姆禮 · 摩爾阿拉伯禮 建築形式 宗座聖殿 · 主教座堂 · 教堂 · 小聖堂 聖職人員 教宗 · 牧首 · 大總主教 · 樞機主教 · 總主教(都主教) · 主教 · 神父(司鐸) · 執事 · 牧師 · 宣教師(傳道人) 非聖職人員 修士 · 修女 · 輔祭 · 平信徒 註:標「*」的教會有時不被視作所屬宗派的一份子 Christian cross.svg 基督教主題 2 個分類:基督教新教教派信義宗教宗[編輯] (已重新導向自 羅馬主教) 關於與「教宗」名稱相近或相同的條目,詳見「教宗 (消歧義)」。 Tango-nosources.svg 本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2013年9月23日) 請協助添加多方面可靠來源以改善這篇條目,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會被提出異議而移除。 教宗 羅馬主教 主教 天主教會 Emblem of the Holy See usual.svg Pope Francis in March 2013 (cropped).jpg 現任 方濟各 自2013年3月13日起 教省 羅馬教省 教區 羅馬教區 主教座堂 拉特朗聖若望大殿 首位主教 聖伯多祿(根據天主教傳統) 設立 公元1世紀 官方網站 The Holy Father 梵蒂岡城國元首 君主政體 Coat of arms of the Vatican City.svg 梵蒂岡國徽 現任 方濟各 2013年3月13日就任 梵蒂岡城國第8任元首,天主教會第266任教宗 尊稱 陛下 建立日期 1929年 教宗(拉丁語:papa)是羅馬主教,同時為普世天主教會領袖與梵蒂岡城國元首,傳統上被認為是聖伯多祿宗徒之位的後繼者。天主教會使用「教宗」為中文譯名,中國大陸的非天主教人士、以及日本、韓國和越南這些漢字文化圈則稱為「教皇」。現任(第266任)教宗為方濟各,於2013年3月13日當選[1]。 目錄 [隱藏] 1 辭源 2 沿革 3 頭銜 4 職權 5 任職方式 6 近況 7 注釋赤崁樓東山咖啡,在地小吃,台南伴手禮,台南美食,台南旅遊,推薦必吃美食,必食小吃,名產,伴手禮,特色名產,三合一,二合一,即溶咖啡,推薦咖啡台南台南咖啡,赤嵌樓推薦伴手禮,台南伴手禮優惠,台南名產,東山咖啡,台南伴手禮推薦,台南必吃名產,台南必帶伴手禮,特色名產,台南即溶咖啡,台南東山咖啡等相關資訊與服務,不論是小家庭旅遊或大團體團購皆合適。赤嵌樓的內部環境,相當的簡約溫馨,利用夢幻又俏皮的擺設裝飾,打造出童話故事般的可愛場景,舒適的環境規劃,讓每一組入住的旅客,都能在暢玩一整天後,獲得最放鬆的休憩時光。赤嵌樓咖啡有關於台南咖啡,赤嵌樓小吃推薦,赤嵌樓優惠,台南美食,赤嵌樓小吃,赤嵌樓名產,赤嵌樓伴手禮,台南特色小吃,二合一,三合一,即溶咖啡,台南赤崁樓旅遊美食等相關資訊與服務首選咖啡。 8 參考文獻 9 外部連結 10 參見 辭源[編輯] 教宗的拉丁文原詞「Papa」源自希臘文的「πάπας」,原意為「父親」[2],起初用於對任何司鐸或主教親暱的稱呼。4世紀或5世紀時,「πάππας」在西羅馬帝國仍頻繁地用於稱呼主教,儘管它已經開始逐漸轉變成現代的用途,即局限於稱呼羅馬主教,而在東羅馬帝國,尤其是在希臘和俄羅斯,司鐸仍然稱為「πάπας」。 但早在3世紀,亞歷山大港主教對埃及的各主教實行了集權控制,有意識地仿效羅馬主教的管轄方式。在尼吉亞大公會議後,羅馬主教立即授予亞歷山大港大主教以管轄的優先權,並使用了「亞歷山大港教宗」的稱號,該稱號現在演變成為希臘正教會的「亞歷山大港及全非洲教宗及宗主教」、以及科普特教會的「亞歷山大港及宗徒聖馬爾谷之座的教宗」。 沿革[編輯] 從《使徒行傳》時期開始,使徒們在猶太會堂講道,但大部分基督徒聚會是分散在各個家庭中進行,甚至當有逼迫時,基督徒聚會也會在地下墳墓中進行,因此聚會地點乃相當分散,漸漸的這些家庭聚會以大城市為中心形成一個個教區的概念,在教區裡面他們就設立主教,主教或教父這個詞在中文裡面也被翻譯為監督或是長老,聖經中多次提到使徒招集各地方長老與祂們說話,這些主教在接受使徒的教導後,便將這些教導帶回各教區,這些長老繼承使徒成為各地方教會的屬靈領袖。[3] 教宗的三重冕,象徵教宗之訓誨、聖化、治理三項神權 教宗徽章 而主教之所以在社會上擁有很大的權力也有其歷史因素。初代教會由於聖經及使徒書信多半由人工抄寫在羊皮上,流傳並不普及,許多基督徒無法直接閱讀,對於基要信仰的根基並不堅固,因此各種異端思想很容易的便滲透到教會之中,特別是諾斯底主義的流行,長老們在對付這些異端的過程中,加強了這些主教的權力,其次,由於初代幾位具影響力的教父 (也就是教會領袖特別是初代教會的神學家)的看重與強調,無形中提高主教的地位,例如伊格納修,愛任紐,居普良等。其中居普良提倡主教制度最為出力,他說,一切的主教都是平等的,背叛主教就是背叛教會[4]。到了國教時期,羅馬帝國形成五個主要主教,即羅馬主教、亞歷山大港主教、安提阿主教、君士坦丁堡主教、以及耶路撒冷主教,五個主教明爭暗鬥都希望能成為主教之首,直到伊斯蘭教興起後,耶路撒冷、安提阿和亞歷山大港教會都因穆斯林勢力入侵而衰微,剩下羅馬主教和君士坦丁堡主教分別成為西東方教會重要領袖,而羅馬主教在政權分裂的西部地區因數次與入侵蠻族成功的談判,其社會重要性更遠超過政權,成為西部有政教實權的人物[5]。 羅馬主教權高於其他地區主教,有以下八個原因。第一,羅馬是羅馬帝國的首都;第二,相傳使徒保羅與伯多祿都是在羅馬殉道,因此羅馬的屬靈地位就更高;第三,羅馬城曾在尼祿時期被火燒滅城,做為屠殺基督徒的藉口,保羅與伯多祿便是在此次迫害中殉道,羅馬城受到帝國最大的逼迫,因此受欽佩;第四,羅馬教會曾慷慨救濟災荒,特別是耶路撒冷饑荒;第五,330年,羅馬帝國首都遷到拜占庭後,羅馬主教就成了西方教會的領袖;第六,4世紀、5世紀,當東方教會在爭論神學問題時常會找羅馬主教來主持公道,因為相較於東方教會受希臘文化影響,傾向神祕主義,較為感性,羅馬所代表的西方教會受羅馬法的影響,重視用邏輯推理,嚴謹的方式解讀聖經,所以東方教會常找西方教會的羅馬主教來做判定;第七,羅馬教會人才輩出有許多傑出神學家;第八,基於對《馬太福音》第16章第18-19節的解釋,祂們認為聖伯多祿是羅馬教會的第一任主教,所以羅馬主教繼聖伯多祿之後擁有這把天國的鑰匙。[4] 整個中世紀,由於《聖經》的不普及,對《聖經》的解釋都由各地方主教擔任,主教的權威甚至高於《聖經》的權威,同時基督教信仰也在這時期控制整個西方世界,羅馬教會有了教廷的稱呼,羅馬主教也有了教宗或教宗的稱呼,其影響力及影響範圍甚至超過政權,政權的執政者也都受教宗的加冕,教宗可以從各地教會獲得捐稅,掌握神職人員的任用以及教會司法權。 一直到13世紀下半葉,英法兩國的皇室貴族,因自身利益不願受外來勢力影響,對羅馬教廷各國政治的干涉越來越無法容忍,十四十五世紀,英、法在神職人員任用及教會司法權上便歸到君主手上,但仍向羅馬教廷納稅。中古時期,由於神職人員的腐敗,教廷勢力漸漸低落,主後1300年左右,義大利和法國彼此爭奪對教會的影響力,教廷一度遷移到當時為教宗領地但瀕臨法國的亞威農(現今為法國領地),形成七任教宗都在亞維農治事的亞維農時期。之後,甚至出現同時有兩個教廷與兩位教宗的局面,主後1409年,巴黎大學的教授們提議召開比薩會議,會議中決議將兩位教宗都撤職,另立一位新教宗,然而此次會議法義的兩位教宗都沒有出席,各國仍自擁各自認定的教宗,因此比薩會議後形成了有三個教宗的局面。一直到主後1415年的康斯坦司會議,才正式取消了三個教宗的職位,消除了教會的分裂,也把教宗的權力限制在立法的團體就是大公會議,卻仍無法解決教廷腐敗的問題。終於在1517年,在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中,因為馬丁路德在數次與大公教會的辯論中,始終堅持聖經權威高過主教權威的論點[6],持守此觀點的新教便由大公教會分裂出來,原來的大公教會成為目前廣泛稱呼的天主教會與新教也稱為改革宗、更正教、抗議宗或廣泛稱為基督教會。原來的大公教會,一般也稱為天主教,便仍保存原來的教廷與教宗制度,而新教由於馬丁路德人人皆祭司的觀點,強調每個個人都可以藉由讀聖經、禱告直接明白上帝的旨意,不需透過主教或神職人員做為媒介[6],因此產生了非主教制的教會體系,但依然有維持主教制的新教教會,如聖公宗。 頭銜[編輯] 教宗的完整頭銜是:羅馬主教、基督之代表、宗徒長之繼承人、普世教會最高教長、義大利首席主教、羅馬教省總主教及都主教、梵蒂岡城邦元首及天主眾僕之僕(拉丁語:Episcopus Romanus, Vicarius Christi, Successor principis apostolorum, Pontifex Maximus, Primatus Italiae, Archiepiscopus ac metropolitanus provinciae ecclesiasticae Romanae, Princeps sui iuris civitatis Vaticanae, Servus Servorum Dei),但很少使用。天主教會認為教宗為初任羅馬主教,即耶穌十二門徒之一的伯多祿的後繼,因此一開始稱呼他為「伯多祿之代表」,直到11世紀教宗革命(又稱格里高利改革)時才改稱為目前這更具權威的「基督之代表」。2006年《宗座年鑑》刪除了「西方宗主教」(Patriarcha Occidentis)的稱呼。它的上一次修訂在1969年,當時教宗保祿六世把「天主眾僕之僕」加於名號之中,並刪除了「光榮在位」的語句[7]。 由於教宗在中古時期時擁有超乎西歐世俗君王而與中國皇帝近乎對等的地位,曾在明末清初被漢譯介紹為「教化皇」,繼而影響周邊同為漢字文化圈的國家[8]。另外在西方世界,教宗有時也會被敬稱為「聖父」(英語對應詞:Holy Father),其意為「神聖的父親」,與天主三位一體所指的聖父不同[9]。 職權[編輯] 教宗被天主教會認為是耶穌在當今世界的代表,其主要任務即是領導耶穌建立的教會,並將信仰傳布到世界各個角落。教宗的教務職權被稱為「聖座」,是以教宗為中心構成的教務領導團體,除了負責管理羅馬的天主教會,還具有代表與領導整個天主教會的功能,現今亦為國際法承認的主權實體,可與世界各國締結外交關係。 除了宗教職務之外,教宗也是梵蒂岡城國的國家元首,該國由聖座管治。梵蒂岡整個被義大利首都羅馬包圍,在1870年之前,教宗統治的區域一度拓展到整個義大利中部,其領土——即教廷國,被稱為「聖伯多祿的遺產」。儘管授予教宗對這些領土的統轄權的文件,也就是所謂的《君士坦丁御賜教產諭》,在15世紀被證明是偽造的,教宗對教廷國的統治還是延續至1870年義大利統一,而義大利王國和教宗之間最終的政治協議一直到1929年的《拉特蘭條約》才得以實現。1948年通過的《義大利共和國憲法》,再次確定該條約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任職方式[編輯] 主條目:教宗選舉 教宗是由樞機組成的樞機團召開秘密會議互選產生的,一旦當選就是終身職,但中途可辭職。前任教宗逝世或辭職後,至繼任教宗選出前的職位空缺期,被稱為「宗座從缺」。 現今的教宗選舉制度是在1268年—1271年的三年空位期之後,於1274年由里昂第二次大公會議採用的,包括樞機團在選舉時必須與外界隔離的規定;而教宗選舉在1492年起固定於梵蒂岡的西斯廷禮拜堂舉行迄今。 近況[編輯]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 (或譯為約翰·保羅二世,Pope John Paul II)於1978年58歲時被選為教宗,也是自哈德良六世(1522年—1523年間在位)以來首位被選為教宗的非義大利人。若望·保祿二世於2005年4月2日19:37(UTC)逝世後,於4月2日到18日期間產生職位宗座空缺,4月18日開始的教宗選舉,用了不足1天即選出德國籍樞機約瑟夫·拉青格為新任教宗,聖號為本篤十六世。 聖座發言人於2013年2月11日宣布,現年85歲的教宗本篤十六世 (Pope Benedict XVI)因為健康因素,在2月28日晚上8點(歐洲中部時間)正式退位,成為西元1415年以來,首位主動請辭的教宗。[10] 2013年3月13日,梵蒂岡宣布阿根廷的樞機豪赫·馬利歐·貝果格利歐當選教宗,尊號為方濟各 (Pope Francis)。他是額我略三世以後一千二百年來,第一位不是歐洲出身的教宗;亦是天主教史上第一位來自美洲與南半球的教宗,以及首位耶穌會出身的教宗。 注釋[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 首位非歐洲天主教羅馬教宗產生,亞太日報,2013年3月14日 ^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yahoo.com. [2010-08-11]. ^ 教會歷史 初代的教會 蘇文峰牧師 ^ 4.0 4.1 教會歷史 主教制與傳統 蔡麗貞 ^ 宣教歷史 中古世紀論 莊祖鯤 ^ 6.0 6.1 教會歷史 馬丁路德(2) 蔡麗貞 ^ 教宗除西方宗主教名號 教廷稱有利基督徒合一,公教報,第3243期,2006年4月16日 ^ 張春申,〈利瑪竇對我國教會的啟示: 文化工作的教會幅度〉, 《神學論集》55期 ^ 「聖父」和「神父」之名不對嗎? ^ 教宗本篤十六世即將退位" 外部連結[編輯] 聖座(義大利文) 參見[編輯] 相關列表 教宗列表 教宗牧徽 相關機構、制度 聖座 羅馬教廷 羅馬教區 梵蒂岡城國 教宗選舉 宗座從缺 相關歷史 五大牧首 教宗國 對立教宗 教宗預言 亞維農教廷 梵蒂岡囚徒 基督教主題 基督教主題 天主教主題 天主教主題 梵蒂岡主題 梵蒂岡主題 人物主題 人物主題 羅馬帝國基督教五大牧首區 羅馬牧首 首任:聖伯多祿 亞歷山大牧首 首任:聖馬爾谷 安提阿牧首 首任:聖伯多祿 耶路撒冷牧首 首任:聖雅各伯 君士坦丁堡牧首 首任:聖安德肋 [顯示] 閱 論 編 羅馬主教暨天主教會教宗 [顯示] 閱 論 編 教宗相關 [顯示] 閱 論 編 天主教和羅馬大公教會 [顯示] 閱 論 編 基督教系列條目 [顯示] 閱 論 編 歐洲各國國家元首 權威控制 GND: 4044561-6 NDL: 00569669目連救母[編輯] 目連救母 目連救母有諸多版本。在中國流傳最廣的變文是釋迦牟尼佛的神通第一弟子目犍連(簡稱目連、目蓮)以神通能力到達餓鬼道,見母親身受餓鬼之苦,最終借十方眾僧威神之力使母親解脫。目犍連得到佛陀的指示在七月十五日供養許多證得阿羅漢果的僧人每人一缽凈水一枝楊枝,僧侶喝時先用楊枝凈水布施無量餓鬼,將功德回向目連的亡母,亡母承僧人們的加持脫離餓鬼轉生畜牲道做了一支黑狗,後來聽目連說法七天而亡轉生三十三天為天神,才算救母成功。但最初故事原型是目連請佛陀為其母說法解脫,因說法布施是大功德,而非儒教影響下轉變的忠孝故事。 目錄 [隱藏] 1 簡介 2 原型和變文 3 發展 4 相關連結 5 注釋 簡介[編輯] 相傳目犍連羅漢的母親做了很多壞事,死後變成了餓鬼,目連通過神通看到後十分傷心,就運用法力,將一些飯菜拿給母親食用,可是飯一到母親口邊就化為焰灰,目犍連大聲向釋迦牟尼佛哭救[1]。世尊表示目連雖已是神通第一,但個人的神通力不敵業力,因此必須找更多的羅漢以群力才能救拔,為此目連特別在洞穴外準備盥洗用品,等待結夏安居結束的修行羅漢使用盥洗,並於每年七月中以百味五果,置於盆中,供養十方僧人,以此般功德,其母方能濟度[2]。目蓮依佛意行事,其母終得解脫[3]。 原型和變文[編輯] 目連救母原型故事並非帶有儒教忠孝色彩,而是目連請佛陀為亡母說法開示,度其於苦厄。見於《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4][5]。目連思念亡母,想飛往摩利支天「以法教化」亡母,但摩利支天路途遙遠,只有世尊能前往說法,遂目連請世尊一同前往。到了摩利支世界,母子相認,目連的母親已變成年輕的天女,母少子老,大家都不相信。目連便說:「此女養我,是我生母。」接著佛陀為目連亡母說四聖諦,使其得證初果,永不再墜惡道。在此故事中目連的母親是天女,和《盂蘭盆經》中目連的母親是餓鬼、以及變文中目連的母親身在地獄中,是截然不同的形象和救度起點;而亦可以發現「目連救母」故事最初的敘述聲調,亦非表彰目連的孝行。 漢傳《目連救母》故事最早起源於西晉三藏竺法護所譯《佛說盂蘭盆經》,張祜曾對白居易說:「明公亦有《目連經》。《長恨詞》云:『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此不是目連訪母耶?」[6]。敦煌變文寫本有《大目犍連變文》、《大目連變文》和《大目連緣起》,元代末年有《目蓮救母出離地獄昇天》。明代戲曲作家鄭之珍著有傳奇《目連救母》,全名《目連救母勸善戲文》。乾隆年間,張照參考鄭之珍《目連救母》,編撰《勸善金科》二百四十集。在中國民間信仰中,《目連救母》故事被改編,不再是透過供養佛僧以救母,而是自己持著佛祖的禪杖,到地獄中,打破了地獄之門,救出母親。 有一些好事者[誰?]將目連救母與黃巢之亂的傳說合併,說目連是唐朝亂兵首領黃巢的前身,黃巢造反,透過屠殺,來將當年救母時打破地獄卻趁機逃亡的鬼魂收下地獄。此說頗不合理,詳觀目連為佛教羅漢,又是釋迦佛親授的大弟子,自然持戒嚴謹,怎麼會以殺生了結自己的過失,更何況是殺人與大規模屠殺?又況戰亂之中,何由分辨誰為地獄鬼魂的化身,誰是普通人呢?佛教界對此說相當反感,認為有侮聖之嫌,加以駁斥。[7] 發展[編輯] 最初盂蘭盆節中,佛教僧眾用盆子裝滿百味五果,供養的是釋迦佛、眾阿羅漢、僧侶,以拯救入地獄的苦難眾生[8]。 在中國民間信仰,已經成為重要的一項民俗,同時破地獄成功時,地獄的群鬼也跟著出來,此也是農曆七月被稱為鬼月之故[來源請求],也是盂蘭盆節(中元節)法會、祭典舉辦之因,故目連尊者,是中元普渡中民間奉祀的對象,民間甚至認為目連尊者是地藏菩薩的輔佐者、枉死城眾生的救度者,部下有四大判官,專門計算死者功德,故各大地藏庵時常配祀目連尊者,如新莊地藏庵。 目蓮救母的故事,也成為戲曲演出的重要題材,被稱作目蓮戲,目蓮戲常與鄉民的宗教儀式相結合,尤其中元節的酬神者,神功戲更是必邀目蓮戲。 福建的拗九節相傳源於目連救母的典故。福州人傳說佛陀弟子目連的母親平素蠻橫,死後靈魂禁錮於地獄,罰做沒有飯喫的餓鬼。目連是個羅漢,能看到母親的慘狀,這位目連孝子於是每天用神通到地府幫母親送飯,卻都被陰間的無常鬼卒喫掉。直到農曆正月廿九,目連送一碗黑芝麻、糯米、花生、紅棗、桂圓等等加紅糖煮成的黑色甜粥,鬼卒以為這粥裏都是「垢」,不肯拿。目連母親才得以飽餐一頓。後世為了紀念目連孝心,一定要在正月廿九這一天煮放了紅糖的拗九粥給父母、長輩食用。因福州話中「垢」、「九」同音,此粥又被稱為「拗九粥」,正月廿九日則成為了「拗九節」。[9] 相關連結[編輯] Wikisource-logo.svg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 佛說盂蘭盆經 目犍連 盂蘭盆節 破地獄 十大弟子 注釋[編輯] ^ 西晉竺法護譯,《佛說盂蘭盆經》:「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大目犍連始得六通,欲度父母,報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觀視世間,見其亡母生餓鬼中,不見飲食,皮骨連立。目連悲哀,即以缽盛飯,往餉其母,母得缽飯,即以左手障缽,右手搏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連大叫,悲號涕泣,馳還白佛,具陳如此。」 ^ 西晉竺法護譯,《佛說盂蘭盆經》:「佛告目連:『十方眾生,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時,當為七世父母及現在父母厄難中者,具飯、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錠燭、床敷臥具、盡世甘美以著盆中,供養十方大德眾僧。當此之日,一切聖眾,或在山間禪定、或得四道果、或在樹下經行、或六通自在教化聲聞緣覺、或十地菩薩大人,權現比丘,在大眾中,皆同一心,受缽和羅飯,具清凈戒,聖眾之道,其德汪洋。其有供養此等自恣僧者,現世父母、六親眷屬,得出三塗之苦應時解脫,衣食自然;若父母現在者,福樂百年;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華光。』」 ^ 西晉竺法護譯,《佛說盂蘭盆經》:「時目連母即於是日,得脫一劫餓鬼之苦。」 ^ 《大正藏》冊24,頁16中-下。 ^ 漢譯大小乘佛典的「神足飛行」的空間敘事,台北政治大學,丁敏[著]。 ^ 王定保:《唐摭言》 ^ 佛學問答:目蓮救母 ^ 西晉竺法護譯,《佛說盂蘭盆經》:「於七月十五日,佛歡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飯食,安盂蘭盆中,施十方自恣僧,願使現在父母,壽命百年無病、無一切苦惱之患,乃至七世父母離惡鬼苦,生人天中,福樂無極。是佛弟子修孝順者,應念念中,常憶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憶所生父母,為作盂蘭盆,施佛及僧,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若一切佛弟子,應常奉持是法。」 ^ 拗九節與二月二,央視網 3 個分類:戲曲作品中元節與盂蘭盆節佛教文化阿羅漢[編輯] (已重新導向自 羅漢) 「羅漢」重定向至此。關於與此名稱相似的其它條目,詳見「羅漢 (消歧義)」。 佛教 Dharma Wheel.svg 基本教義顯示▼ 修行位階顯示▼ 人物顯示▼ 宗派顯示▼ 典籍顯示▼ 聖地顯示▼ 相關主題顯示▼ 佛教主題 阿羅漢(梵文:अर्हत् Arhat,巴利文:Arahant),又譯阿羅訶,意譯為應供、殺賊、無生,漢語常簡稱為羅漢,原始佛教、部派佛教的第四果,是依照佛三轉法輪解脫道的教導修習十二因緣觀、四聖諦、八正道,於蘊、處、界觀行一切法苦、空、無我、無常,進而斷盡三界貪愛的我見、我執煩惱,於當世捨壽時願意將自我滅盡不再受後有於三界中出生,脫離生死輪迴之苦而入無餘涅槃界的聖者。自佛陀三轉法輪以來,至今已有成千上萬的弟子成就阿羅漢果,還有眾多的弟子成就阿那含、斯陀含和須陀洹。 佛陀十號中,也包括阿羅漢。 目錄 [隱藏] 1 語源 2 語義 3 概論 4 分類 5 慧解脫問題 6 大乘佛教觀點 7 塑像 8 注釋 9 相關條目 10 外部連結 語源[編輯] 巴利文:arahant與梵文:arhat的字根來源,目前尚不清楚,仍有爭議。這個字在釋迦牟尼與佛教出現之前就存在。最早出現在《梨俱吠陀》中,被拼成arhattā。之後在佛教與耆那教的文獻中,多次使用這個字,在印度教中的毘濕奴派經典中也曾出現。 在梵文字源中,arhant可能是由hant(死亡、殺戮)加上否定詞頭ar所組成,字面意思為「無法被殺」、「超越死亡」或「不死」。 它的字源也可能是來自於巴利文:araha或梵文:arha,意思是值得、有價值的。變化成人身名詞,意思是「傑出的人」、「有價值的人」。 語義[編輯] 佛陀十號中,包括阿羅漢[1]。梵語阿羅漢意譯為無學,指的是比丘於因地僅就如何解脫於三界束縛的修行所學圓滿,也就是世俗諦的正理。 此外尚有三義: 應供:佛的十種稱號當中就有「應供」一項,而「應供」的梵語其實正是「阿羅漢」。阿羅漢福慧俱足,為眾生之福田,供養阿羅漢可以修福,以其能教眾生如何修福、修慧、斷煩惱。 殺賊:「賊」指煩惱─ㄧ念無明及無始無明煩惱,使眾生有損﹝障礙解脫出離三界或是障礙成佛﹞。阿羅漢斷除煩惱,故云「殺賊」。 無生:無生是不再出生下一世的五蘊,出離了三界六道輪迴。 概論[編輯] 根據原始佛教、部派佛教的定義,阿羅漢包括了佛陀和聲聞阿羅漢。在佛世之中,即還有佛法流傳的時代裡,不會有第二尊佛或其他辟支佛出現,只有聲聞阿羅漢出現。聲聞就是聽聞佛說法的意思。 斷惑究竟的修行者,已證三果後,能夠進一步斷「五上分結」(色貪、無色貪、掉舉、慢、無明)[2],即可證入阿羅漢果。證入阿羅漢果的聖者,將會自覺:「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阿羅漢於『六恆住』法常善安住,在面對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境時,恆常不動「不苦不樂,捨心,住正念正智」[3],一切外境「不能妨心解脫、慧解脫」[4],得三明六通。 傳統上認為,證三果之後的修行者,都會出家,加入僧團。但是《論事》記載中,曾有在家阿羅漢的說法,覺音註釋稱其為北道派提出,認為在家眾也可以證阿羅漢果,在證果之後也不一定需要出家。 根據原始佛教研究者的定義,阿羅漢是依照正法修行而達到涅槃的聖者,離貪斷愛,名色識三者不再相依相緣,再有再生之因緣滅盡,無因緣可記說。 分類[編輯] 在北傳佛教經典中,有九無學[5]和六種阿羅漢[6]的記載。是否有「退法阿羅漢」,是部派佛教部派根本分歧之一,其中大眾部和分別說部宗義為「阿羅漢無退義」[7],而說一切有部宗義為「阿羅漢有退義」[8]。 慧解脫問題[編輯] 在經典記載中阿羅漢還可分為兩大類: 慧解脫阿羅漢 俱解脫阿羅漢 慧解脫阿羅漢是指不依禪定,於四禪定未俱足,卻能以智慧解脫的阿羅漢聖者,最早出現於《雜阿含經》347經(相當於南傳相應部《須深經》)[9]。 在聖典所記載的慧解脫,其說明為阿羅漢慧解脫,是因為智慧而解脫,在聖典道次之比對,俱解脫阿羅漢為慧解脫與八解脫俱足而不受後有,相對於慧解脫阿羅漢雖不是依於禪定而修,雖於四禪定還未能俱足自在,但也是「生死已斷,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是已斷除三界愛的阿羅漢[10],因此慧解脫也是四果的聖人。慧解脫與俱解脫阿羅漢聖者的主要差異在於有沒有證得四禪八定等禪定。 但瑜伽行派認為,以智慧解脫的阿羅漢聖者,至少還是要有近初禪定的定力才能得解脫[11]而俱解脫阿羅漢則必須是同時擁有四禪定與解脫智慧。 現代南傳上座部佛教將慧解脫者聯繫於其聖典註釋體系中的乾觀行者(Sukkhavipassaka)。 大乘佛教觀點[編輯] 大乘佛教所指的阿羅漢指四果阿羅漢,同上所述。此位階已斷除了在三界六道之中的無明凡夫眾生(稱為六凡)所持的見思煩惱(即見惑與思惑),脫離輪迴,入了四聖法界,不再分段生死。 大乘佛教認為,佛具有阿羅漢證量,但辟支佛和聲聞阿羅漢卻不具佛的證量[12]。所以由「阿羅漢」是指能證涅槃、能解脫三界生死、不受後有(爾後不受三界愛繫縛而有生死輪轉)的證量來說,佛當然可以說是阿羅漢,因為佛斷盡一切煩惱,究竟解脫於三界生死輪轉;但阿羅漢因福德智慧遠不如佛,所以阿羅漢不等於佛,當然不能說阿羅漢就是佛。阿羅漢的果位不能與菩薩相提並論,在大乘佛教中阿羅漢必須迴小向大才能進入菩薩位,協助佛和菩薩普救世人,依大乘見解,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皆為大阿羅漢。 塑像[編輯] 漢傳佛教常塑有十六羅漢、十八羅漢或五百羅漢像。 南宋劉松年畫《羅漢》,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加利福尼亞州的佛光山西來寺的一座花園中的阿羅漢雕像。 盧山東林寺五百羅漢堂。 注釋[編輯] ^ 玄奘譯《阿毘達摩法蘊足論》卷2:「云何佛證淨?如世尊言:此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諸佛;謂此世尊,是如來、阿羅漢、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天人師、佛、薄伽梵。」 ^ 《長阿含經·眾集經》:「復有五法。謂五上結。色愛、無色愛、無明、慢、掉。」 ^ 《雜阿含經》卷13 ^ 《雜阿含經》卷9:「耳識聲、鼻識香、舌識味、身識觸、意識法,不能妨心解脫、慧解脫,意堅住故,內修無量善解脫,觀察生滅。譬如村邑近大石山,不斷、不壞、不穿,一向厚密,假使四方風吹,不能動搖、不能穿過,彼無學者亦復如是。眼常識色,乃至意常識法,不能妨心解脫、慧解脫,意堅住故,內修無量善解脫,觀察生滅。」 ^ 《中阿含經·大品·福田經》:「世尊告曰。居士。世中凡有二種福田人。云何為二。一者學人。二者無學人。學人有十八。無學人有九。居士。云何十八學人。信行、法行。信解脫、見到、身證。家家、一種、向須陀洹、得須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中般涅槃、生般涅槃、行般涅槃、無行般涅槃、上流色究竟。是謂十八學人。居士。云何九無學人。思法。昇進法。不動法。退法。不退法。護法。護則不退、不護則退。實住法。慧解脫。俱解脫。是謂九無學人。」 ^ 《大毘婆沙論》:「阿羅漢有六種。一退法。二思法。三護法。四安住法。五堪達法。六不動法。」 ^ 《異部宗輪論》:「此中大眾部。一說部。說出世部。雞胤部。本宗同義者。謂四部同說。……預流者有退義。阿羅漢無退義。」「其化地部本宗同義。……預流有退。諸阿羅漢定無退者。」「其法藏部本宗同義。……阿羅漢身皆是無漏。」 ^ 《異部宗輪論》:「說一切有部本宗同義者。……預流者無退義。阿羅漢有退義。」 ^ 《雜阿含經》347經:「有一比丘語須深言:『須深當知,我等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自知不受後有。』……須深復問:『云何?尊者所說不同,前後相違。云何不得禪定而復記說?』比丘答言:『我是慧解脫也。』……佛告須深:『彼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法,離於我見,不起諸漏,心善解脫。』」 ^ 《顯揚聖教論》卷3:「慧解脫,謂已得諸漏無餘盡滅,未得八解脫身證具足住。」 ^ 《瑜伽師地論》卷94:「復次若有苾芻,具淨屍羅,住別解脫清淨律儀,增上心學增上力故,得初靜慮近分,所攝勝三摩地,以為依止。增上慧學,增上力故,得法住智及涅槃智。用此二智以為依止,先由四種圓滿,遠離受學轉時,令心解脫一切煩惱,得阿羅漢,成慧解脫。」 ^ 《大方便佛報恩經》卷6〈8 優波離品〉:「問:「若佛知而能說,聲聞、緣覺依知而能說,何不稱佛耶?」 答曰:「不爾。佛知說俱盡;二乘知說於法有所不盡。復次,佛解一切法,盡能作名;二乘不能。復次,佛得無邊法,能無邊說;二乘不能。復次,有共不共,二乘所得共,佛所得不共。聲聞所得,三乘同知;中乘所得,二乘共知;唯佛所得,二乘不知,獨佛自知。復次,函大蓋亦大,法大法相無邊,佛以無邊智知說無邊法;二乘智有邊,故不稱法相。復次,有根、義。根者,慧根。義者,慧所緣法。佛根義俱滿,慧所緣法無有不盡;二乘根義二俱不滿。復次,佛得如實智名,於一切法相如實了故;二乘知法不盡原底,兼有所不周,是以不得稱如實智。以是種種義故,二乘不得稱佛。婆伽婆者,不可以音傳,不可以義解。云何世尊?以能知一切對治法故。復次,世法言音不同,世人自不相解,佛悉知之,故云世尊。復次,勅比丘云:『凡二乘凡夫,自說得法。或樂靜默,或入禪定,或以餘緣,祕惜不說。』佛所得法,以慈悲力故,樂為他說。復次,云何?以破三毒故,得稱世尊。」」(CBETA, T03,巴利三藏[編輯] (已重新導向自 巴利文大藏經) 佛教 Dharma Wheel.svg 基本教義顯示▼ 修行位階顯示▼ 人物顯示▼ 宗派顯示▼ 典籍顯示▼ 聖地顯示▼ 相關主題顯示▼ 佛教主題 巴利聖典 律藏 經分別 犍度 附隨 經藏 長部 中部 相應部 增支部 小部 論藏 法集 論 分別 論 界論 人施 設論 論事 雙論 發趣論 Pipal.jpg 初期佛教 經典 巴利聖典 阿含經 犍陀羅佛教原稿 結集 第一次結集 第二次結集 第三次結集 第四次結集 部派 最初僧伽 ├ 大眾部  ├ 一說部  ├ 說出世部  ├ 灰山住部  ├ 多聞部  ├ 說假部  └ 制多部 └ 上座部  ├ 雪山部  ├ 說一切有部   ├ 說轉部   └ 經量部  ├ 可住子部   └ 正量部  └ 分別說部   ├ 化地部   ├ 法藏部   ├ 飲光部   └ 赤銅鍱部 巴利三藏(巴利文:Tipiṭaka;英語:Pāli Canon),又作巴利文大藏經、南傳大藏經,指錫蘭上座部所傳用巴利語寫成之佛教三藏,[1],為早期佛教經典的結集[2]。 其經藏部份分為五部:《長部》或稱《長尼柯耶》,《中部》或稱《中尼柯耶》,《相應部》或稱《相應尼柯耶》,《增支部》或稱《增支尼柯耶》,《小部》或稱《小尼柯耶》。前四部相當於漢傳的《阿含經》,但經數與內容較一致的只有雜阿含經,其他阿含與其他尼柯耶經數出入較大。漢傳對應小部的經典只有《法句經》等零星的經文。[3] 目錄 [隱藏] 1 內容 2 藏外文獻 3 成書年代 4 版本 4.1 巴利文版赤崁樓東山咖啡,在地小吃,台南伴手禮,台南美食,台南旅遊,推薦必吃美食,必食小吃,名產,伴手禮,特色名產,三合一,二合一,即溶咖啡,推薦咖啡台南台南咖啡,赤嵌樓推薦伴手禮,台南伴手禮優惠,台南名產,東山咖啡,台南伴手禮推薦,台南必吃名產,台南必帶伴手禮,特色名產,台南即溶咖啡,台南東山咖啡等相關資訊與服務,不論是小家庭旅遊或大團體團購皆合適。赤嵌樓的內部環境,相當的簡約溫馨,利用夢幻又俏皮的擺設裝飾,打造出童話故事般的可愛場景,舒適的環境規劃,讓每一組入住的旅客,都能在暢玩一整天後,獲得最放鬆的休憩時光。赤嵌樓咖啡有關於台南咖啡,赤嵌樓小吃推薦,赤嵌樓優惠,台南美食,赤嵌樓小吃,赤嵌樓名產,赤嵌樓伴手禮,台南特色小吃,二合一,三合一,即溶咖啡,台南赤崁樓旅遊美食等相關資訊與服務首選咖啡。 4.2 譯本 5 相關條目 6 參見 7 參考文獻 內容[編輯] 巴利三藏分為律藏、經藏和論藏三大部分。[4]南傳佛教認為這些都是「佛語」。 律藏,是有關佛教教規和戒律的經文彙編,分為《經分別》、《犍度》和《附隨》三部分。 經藏,是佛陀宣傳教義的經文彙編。為五部尼迦耶:《長部》、《中部》、《相應部》、《增支部》和《小部》。 論藏,為有關總結和闡述各種佛教教義或概念的經文彙編。其中有七部:《法集論》、《分別論》、《界論》、《人施設論》、《論事》、《雙論》和《發趣論》,經文通常用教義對答形式描述。 藏外文獻[編輯] 南傳佛教文獻的主體為「佛語」-三藏。 藏外文獻是指巴利三藏結集後各種巴利語佛教典籍。主要是注釋、歷史、概要、詩歌等著作。其中包括《導論》、《藏論》、《彌蘭陀王問經》、《島史》、《大史》、《小史》、《清凈道論》、《入阿毗達摩論》、《未來史》等。三藏的註釋書稱為義註(Atthakatha);註釋的註釋,稱為復註(Tika);復註的註釋,稱為復復註(Anutika)。 成書年代[編輯] 在佛陀入滅後三個月的一個雨安居時,由阿闍世王主持第一次結集,此次結集由阿難尊者誦出經藏及優婆離尊者誦出律藏。在經過印度本土的第二及第三結集後,約佛滅二百年時, 阿育王派其子摩哂陀尊者及僧團帶了三藏入斯里蘭卡。 約西元前一世紀末,因為錫蘭僧團中的長老有鑑於國內曾發生戰亂,擔心早期流傳下來的教典散失,由以坤德帝沙長老為首的大寺派(又稱為摩訶毗訶羅住部)的五百名長老,於斯里蘭卡中部馬特列地區的阿盧迦寺舉行南傳佛教歷史上的第四次結集,會誦集結三藏教典,並以僧伽羅文字將經典寫在貝葉上成書,首次將三藏集結成書面。[5] 在公元五世紀,覺音尊者到錫蘭大寺學習,將僧伽羅語的五部尼柯耶轉譯為巴利語及作注釋。在覺音所作巴利文版本流行之後,僧伽羅文版本失傳,沒有被保留到今天。 版本[編輯] 巴利文經典最初是口傳的。上座部佛教流傳國家氣候潮濕,不利於寫本的保存。巴利文大藏經從15世紀後期才開始全部寫下來,18世紀之前的寫本幾乎沒有能保存到現在的。[6] 巴利文版[編輯] 最早的印刷本1900年在緬甸出版,38卷。比較容易獲得的巴利文版本有: 巴利聖典協會(Pali Text Society,PTS)版:1877年─1927年間,英國學者戴維斯於倫敦成立「巴利聖典協會」,將巴利語聖典之大部分以羅馬字出版,57卷,含索引。1952年巴利聖典協會陸續出版巴利三藏用語索引。 泰國版,1925-28年,45卷,比巴利聖典協會版錯誤少。 BUDSIR網絡版(需註冊)。 緬甸仰光第六次集結,1954-1956年,40卷,錯誤更少。 內觀研究所(Vipassana Research Institute,VRI)在線版,可搜索。 達摩社會基金2005年出版另一版本。可在線瀏覽(需註冊)。 斯里蘭卡版,1957?-1993年,58卷,含僧伽羅語翻譯。佛教倫理雜誌提供下載,校對未完成,有可搜索版鏈接。 在線版,便於搜索。 譯本[編輯] 有多種譯本,包括僧伽羅語、泰語、日語和漢語。日本於1935年─1941年,由高楠博士功績記念會將巴利聖典協會出版之巴利三藏翻成日文出版,名為南傳大藏經。台灣於1990年─1998年間,由高雄元亨寺漢譯南傳大藏經編譯委員會,由日文版翻譯成中文,刊行漢譯南傳大藏經。漢譯南傳大藏經包括了巴利三藏與藏外文獻。莊春江有漢譯四部,並與北傳阿含經對照。[7] 英語、法語和德語翻譯尚不完整。經藏英譯本包括Pali Text Society出版的英譯本,PTS會長對其表示不滿。[8]菩提比丘等人後來再度英譯《相應部》、《中部》、《長部》[9][10][11],以及Nyanaponika 選譯《增支部》[12]。 相關條目[編輯] 第四次結集 上座部佛教 參見[編輯] 佛教 佛教宗派 佛教歷史 部派佛教 巴利文 參考文獻[編輯] ^ Richard Francis Gombrich. Theravāda Buddhism: A Social History from Ancient Benares to Modern Colombo (PDF). London: Routledge. 2006: 3. ISBN 9-78-0-203-01603-9. ^ Peter Harvey. An Introduction to Buddhism: Teachings, History and Practic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5 May 1990: 3. ISBN 978-0-521-31333-9. ^ Nalinaksha Dutt. Buddhist Sects in India. Motilal Banarsidass Publ. 1 January 1998: 137–139. ISBN 978-81-208-0428-9. ^ Tipitaka outline (PDF). ^ 佛說教法第四次結集 ^ Oskar von Hinüber. A Handbook of Pāli Literature. Walter de Gruyter. January 2000: 4–5. ISBN 978-3-11-016738-2. ^ 莊春江工作站. ^ Kathleen Gregory. 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Richard Gombrich.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28). ^ Bhikkhu Bodhi. The Connected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 A New Translation of the Samyutta Nikaya. Wisdom Publications. 10 June 2005. ISBN 978-0-86171-973-0. ^ Bhikkhu Bodhi. The Middle Length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 A Translation of the Majjhima Nikaya. Simon and Schuster. 9 November 1995. ISBN 978-0-86171-072-0. ^ The Long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 A Translation of the Digha Nikaya. Simon and Schuster. 10 June 2005. ISBN 978-0-86171-979-2. ^ Nyanaponika (Thera). Aṅguttara Nikāya: Numerical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 : an Anthology of Suttas from the Aṅguttara Nikāya. Altamira Press. 1999. ISBN 978-0-7425-0405-9. 2 個分類:上座部佛教典籍大藏經人施設論[編輯] 巴利聖典 律藏 經分別 犍度 附隨 經藏 長部 中部 相應部 增支部 小部 論藏 法集 論 分別 論 界論 人施 設論 論事 雙論 發趣論 《人施設論》(巴利文:Puggalapannatti),為《巴利文大藏經》中論藏的組成部分,南傳上座部佛教典籍。 人施設論,分為十品,論述各種具體的補特伽羅[1]。 文獻比較[編輯] 在《人施設論》的卷首論母中,述敍了六種施設:蘊施設、處施設、界施設、諦施設、根施設、人施設,但本論內容只有人施設。說一切有部《施設論》,在藏譯中,有世間施設、因施設、業施設三種,漢譯唯有世間施設之名與因施設的大部分。在《大毘婆沙論》的引文中,有不屬於以上三種施設的。水野弘元認為,可能還有其他失傳的施設論存在,《人施設論》可能只是一部份而已[2]。 參考文獻[編輯] ^ 郭良鋆. 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7年: 10頁. ISBN 7500421907 (簡體中文). ^ 釋達和譯,水野弘元《巴利論書研究》〈人施設論〉:「本論列於七論之第四,關於補特伽羅即人的種種作說明。於卷首有論母,但據此所謂施設則不僅是人施設而已,是蘊施設、處施設、界施設、諦施設、根施設、人施設的六種,前之五施設只有舉出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四諦、二十二根的名目而已。這些施設可能元來也有的而因為這些在《分別論》中的各各分別中有說明,所以在《施設論》中不必要別說。或許因此唯有人施設殘存下來。有部的《人施設論》,於藏譯有說世間施設、因施設、業施設三種,漢譯傳承唯有世間施設之名與因施設的大部分,其他於《大毘婆沙論》中從《施設論》的引用文中有不含攝於上述三施設中之故,由此可推測還有其他的施設曾經存在過。」收入《水野弘元著作選三》,法鼓文化,2000年。 小作品圖示 這是一篇關於佛教的小作品,你可以透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分類:巴利論藏補特伽羅 (佛教)[編輯] 本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本主題的編者參與及協助編輯。 請邀請適合的人士改善這篇條目。更多的細節與詳情請參見條目討論頁。您可以關注您所擅長領域的專家關注分類。 「補特伽羅」重定向至此。關於耆那教的有關概念,詳見「補特伽羅 (耆那教)」。 佛教 Dharma Wheel.svg 基本教義顯示▼ 修行位階顯示▼ 人物顯示▼ 宗派顯示▼ 典籍顯示▼ 聖地顯示▼ 相關主題顯示▼ 佛教主題 補特伽羅(梵文:pudgala,Pudgalāstikāya),又譯為福伽羅、弗伽羅,意譯為數取趣,佛教術語,泛指通常所說的「有情」、「眾生」或是我,實指輾轉輪迴於六道的主體。這個術語源自於古印度哲學,在不同沙門教派傳統中都使用這個術語來建立自身學說,佛教也是其中之一。 目錄 [隱藏] 1 釋義 2 概論 3 歷史源流 4 補特伽羅見 5 分類 6 各宗派闡述 6.1 部派佛教 6.1.1 說一切有部 6.1.2 犢子部 6.1.3 經量部 6.1.4 赤銅鍱部 6.2 大乘佛教 6.2.1 中觀派 6.2.2 唯識派 6.2.3 如來藏學派 7 註釋 8 相關條目 釋義[編輯] 在古印度宗教信仰中,補特伽羅被當成是輪迴的主體,因此也被譯為有情或人[1][2],可以被用來泛指任何的人[3]。在耆那教中也有類似理論。 佛陀在經藏中除了施設了眾多補特伽羅,也對其含義有所解釋,例如《增支部·嫌恨品·A.5.161》: “ 諸比丘!凡對補特伽羅,若起嫌恨時,則對彼補特伽羅,須修慈[4],如是而對彼補特伽羅之嫌恨,應可除去。…… 諸比丘!凡對補特伽羅,若起嫌恨時,則對彼補特伽羅,須堅定建立此業為彼者,此具壽之業為彼者。領有業,以業為起原,以業為親族,以業為歸趣。即使所作或善或惡之任何業,彼皆當須受其[業之]付與。如是而對彼補特伽羅之嫌恨,應可除去。 ” 概論[編輯] 佛教認為我(ātman)是起於對五蘊的錯誤認識[5],只是假名[6][7],有無我的教說。因此在提到輪迴主體時,多用補特伽羅來代替。部派佛教時期,也興起補特伽羅學說,主要的目的是用來解說六道輪迴的實體。 基於論書如《俱舍論》等的說法,學術界對佛教理論的一種有代表性解讀稱:外道所認為的我,又稱離蘊我。他們認為存在一個真正的我,有些人稱之為靈魂、或神我。它是常住不變的,單一的,有支配功能的。但是佛教反對這種見解,認為人類所認知到的我,是由五蘊功能所產生的,又稱即蘊我,也稱之為補特伽羅。補特伽羅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由業力的牽引逐漸產生變異,與其說他是由「我」任意支配的主體,不如說他是遵循因果規律的一個客體。 歷史源流[編輯] 根據《論事》記載,各部派爭論教義不同,其中第一個爭議焦點就是補特伽羅有無的問題。在《島史》記載基礎上,有很多人認為,在阿育王時代召開的華氏城結集中,在會議中,犢子部公開主張補特伽羅有,其他各派不做特別表態,但目犍連子帝須,主張補特伽羅無。 補特伽羅見[編輯] 佛教的宗旨是讓人脫離六道輪迴。因為人們執著有我和外部世界的真實存在,而為了「我」的生存時常跟他人產生矛盾,由此造作種種身、口、意之不善業,並不可避免地接受所造業力的果報,這樣因果相續、始終不得出離。佛教徒追求的「見性」或「開悟」,跟正確地認識這個問題有密切關係。佛陀講經說法的重點之一就是「人無我」和「法無我」。 分類[編輯] 補特伽羅依照不同的佛教派別,有不同的分類: 五道眾生:指的是地獄、餓鬼、畜生、人、天道等五道。 六道眾生:在五道之外,又加上阿修羅。 以慾望的來源,分成三界: 慾界:地獄、餓鬼、畜生、人、天阿修羅等五道,居於此界的眾生因為還有欲貪所以稱為欲界。 色界:天界的中層。 無色界:高層的天界 根據生殖方法的不同,又有以下的分別:卵生,胎生,濕生,化生。 各宗派闡述[編輯] 部派佛教[編輯] 說一切有部[編輯] 說一切有部提出假名說,認為補特伽羅只是五陰所形成的假名,並沒有實質的存在。 犢子部[編輯] 佛教中最早提出補特伽羅學說的是犢子部。犢子部認為,眾生在輪迴之中,必定有個主體在轉移,這個主體即是補特伽羅,又被稱為非即非離蘊、不可說我。補特伽羅攜帶著業,從前世轉生至後世,形成各種不同的生命型態。 犢子部認為,補特伽羅有三個特徵: 是輪迴的主體[8]。 是記憶的主體[9]。 是六識的主體[10]。 經量部[編輯] 經量部提出種子說,認為業力的傳遞,如同植物一般,有種子、相續、結果三個階段。眾生因為業報,在心識中薰成種子,種子流轉到後世,再度發芽,形成下一生。因此補特伽羅即是心識的種子。[來源請求] 赤銅鍱部[編輯] 巴利經藏記載,補特伽羅是具有連貫業力的輪迴意義上的人、有情[11]。在赤銅鍱部《論事》中,認為補特伽羅並非「諦義、勝義」[12]上的存在,而是世俗概念上的施設。 大乘佛教[編輯] 中觀派[編輯] 說一切有部的說法被中觀派繼承,他們反對補特伽羅是實有的,認為因為存在補特伽羅我執,誤認為五陰積聚是實有的,才會讓眾生流轉。 唯識派[編輯] 唯識派在經量部的種子說的基礎上,提出八識說。認為存在一種細微的心識,稱為阿賴耶識,它是生死的根本。補特伽羅就是阿賴耶識流轉受生所形成。[來源請求] 如來藏學派[編輯]赤崁樓東山咖啡,在地小吃,台南伴手禮,台南美食,台南旅遊,推薦必吃美食,必食小吃,名產,伴手禮,特色名產,三合一,二合一,即溶咖啡,推薦咖啡台南台南咖啡,赤嵌樓推薦伴手禮,台南伴手禮優惠,台南名產,東山咖啡,台南伴手禮推薦,台南必吃名產,台南必帶伴手禮,特色名產,台南即溶咖啡,台南東山咖啡等相關資訊與服務,不論是小家庭旅遊或大團體團購皆合適。赤嵌樓的內部環境,相當的簡約溫馨,利用夢幻又俏皮的擺設裝飾,打造出童話故事般的可愛場景,舒適的環境規劃,讓每一組入住的旅客,都能在暢玩一整天後,獲得最放鬆的休憩時光。赤嵌樓咖啡有關於台南咖啡,赤嵌樓小吃推薦,赤嵌樓優惠,台南美食,赤嵌樓小吃,赤嵌樓名產,赤嵌樓伴手禮,台南特色小吃,二合一,三合一,即溶咖啡,台南赤崁樓旅遊美食等相關資訊與服務首選咖啡。 如來藏學派認為,存在一個真正的我,又稱如來藏或佛性。 註釋[編輯] ^ 《一切經音義》卷48:「補特伽羅,案梵本:補此雲數,特伽此雲趣,羅此名取。雲數取趣,謂數數往來諸趣也。舊亦作弗伽羅,翻名為入,言捨天陰入人陰,捨人陰入畜生陰,近是也。經中作福伽羅或言富伽羅,又作富特伽耶,梵音轉也,譯者皆翻為人,言六趣通名人也,斯謬甚矣。人者亦言有意似多思義,有智慧故名為人也。鬼、畜無此,何名人?斯皆譯者之失也。」 ^ 《翻譯名義集》卷2:「補特伽羅,或福伽羅,或富特伽羅,此雲數取趣,謂諸有情起惑造業,即為能取當來五趣,名之為趣。古譯為趣向,中陰有情,趣往前生故。俱舍云:未至應至處,應至處,即六趣也。又論云:死生二有中五蘊名中有,故謂為趣。涅槃云:中有五陰,非肉眼見,天眼所見。瑜珈論說八種人執,第六名補特伽羅,謂數數取諸趣故,或死於此能生於彼。正能生者,即是人執,又翻有情,又翻人。」 ^ 玄奘譯《法蘊足論》卷2:「云何為善士?謂佛及弟子,又諸所有補特伽羅。具戒具德,離諸瑕穢,成調善法,堪紹師位。」 ^ 提婆設摩《阿毘達磨識身足論》:「性空論者,作如是言:『諦義勝義補特伽羅,非可得,非可證,非現有,非等有,是故無有補特伽羅。』補特伽羅論者問言:『具壽!慈何所緣?』答言:『諸法性,有等有,由想等想,假說有情,於此義中,慈緣執受諸蘊相續。』彼問:『汝說慈緣執受蘊相續耶?』此答言:『爾。』彼復問言:『汝然此不?謂契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當使有情具諸快樂,如是思惟入慈等至。』此答言:『爾,彼作是言,汝聽墮負。』」 ^ 《雜阿含經》卷13〈306經〉:「所以者何?眼、色緣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俱生受、想、思,此四無色陰、眼、色,此等法名為人,於斯等法作人想、眾生、那羅、摩[少/兔]闍、摩那婆、士夫、福伽羅、耆婆、禪頭。又如是說:『我眼見色,我耳聞聲,我鼻嗅香,我舌嘗味,我身覺觸,我意識法。』彼施設。又如是言說:『是尊者如是名、如是生、如是姓、如是食、如是受苦樂、如是長壽、如是久住、如是壽分齊。』比丘!是則為想,是則為誌,是則言說,此諸法皆悉無常、有為、思願緣生;若無常、有為、思願緣生者,彼則是苦。」 ^ 真諦譯《阿毘達磨俱舍釋論》卷22〈破說我品〉:「於經中佛世尊自了義說云:但於五陰,說假名人。於〈人經〉中說:『依眼,緣色,生眼識。由三和合生觸,共生受想作意等。是四種無色陰,及眼根並色,唯如此量,說名人。於此中立諸名:謂薩埵、那羅、摩[少/兔]闍、摩那婆、弗伽羅、時婆、布灑、善斗。於中立言:我由眼見色。於中有世傳云:此命者,如此名,如此姓,如此種類,如此食,如此受苦樂,如此長壽,如此久住,如此壽際,比丘,如此事,唯名為量,唯言為量,唯傳為量。如此等一切法無常,有為,故意所造,由因緣生。』」 玄奘譯《阿毘達磨俱舍論》卷49〈破執我品〉:「如〈人契經〉作如是說:『眼及色為緣,生於眼識。三和合,觸俱起受想思,於中後四是無色蘊,初眼及色,名為色蘊。唯由此量,說名為人。即於此中,隨義差別,假立名想,或謂:有情、不悅、意生、儒童、養者、命者、生者、補特伽羅。亦自稱言:我眼見色。復隨世俗說,此具壽,有如是名,如是種族,如是姓類,如是飲食,如是受樂,如是受苦,如是長壽,如是久住,如是壽際。苾芻當知,此唯名想,此唯自稱,但隨世俗,假施設有。如是一切無常,有為從眾緣生,由思所造。』」 ^ 玄奘譯《瑜伽師地論》卷50〈本地分〉:「云何施設依?謂五取蘊。由依此故,施設我及有情、命者、生者、能養育者、補特伽羅、意生、儒童等諸想等。想,假用言說。及依此故,施設如是名字,如是生類,如是種姓,如是飲食,如是領受苦樂,如是長壽,如是久住,如是壽量邊際等諸想,等想,假用言說。」 ^ 《異部宗輪論》:「其犢子部本宗同義,......諸法若離補特伽羅,無從前世轉至後世。依補特伽羅,可說有移轉。」 ^ 《大毗婆沙論》卷11:「犢子部說,我許有我,可能憶念本所作事,先自領納今自憶故。」 ^ 《大乘成業論》:「我體實有,與六識為所依止。」 ^ 《南傳巴利經藏·增支部·鹿住》:阿難!愚痴不聰明之女人鹿住優婆夷,以女人慧了知人與人補特伽羅優劣之[差](purisapuggalaparopariye)幾何耶?阿難!世間存有十之補特伽羅。何等為十耶?阿難!此處有一類之補特伽羅,破戒而滅其破戒使無餘,彼不能如實了知心解脫、慧解脫,彼即不聽聞,不多聞,以見不能通達,不得時解脫。彼身壞命終,退而不能勝進,唯退失而不能勝進。阿難!複次,此處有一類之補特伽羅,破戒而滅其破戒使無餘,彼能如實了知心解脫、慧解脫,彼有聽聞,多聞,以見善能通達,得時解脫。彼身壞命終,勝進而不退,唯勝進而不退失。阿難!此中,有籌量者,籌量而曰:『此人亦有如是之法,彼人亦有如是之法,云何有其一者劣,其一者優耶?』阿難!若如是[籌量],於長夜得不利苦惱。阿難!此中,破戒而滅其破戒使無餘,能如實了知心解脫、慧解脫,且有聽聞,有多聞,以見善能通達,得時解脫之補特伽羅者,比先前之補特伽羅更優勝。何以故耶?阿難!法流能渡彼。非如來誰能了知此別耶?阿難!是故,於補特伽羅勿籌量,於補特伽羅勿計量。阿難!於補特伽羅計量之人則衰亡。阿難!我或等於我者當能於補特伽羅計量。 《增支部·無戲論品》:「諸比丘!此等之四不思議,無須思惟;思惟於此等者,得狂亂、痛苦。四者為何?諸比丘!諸佛之佛境界,是不思議,無須思惟;思惟此者,得狂亂、苦痛。諸比丘!修定者之定境界,是不思議,無須思惟;思惟此者,得狂亂、苦痛。諸比丘!業異熟是不思議,無須思惟;思惟此者得狂亂、苦痛。諸比丘!世界之思惟是不思議,無須思議;思惟此者得狂亂、苦痛。諸比丘!此等四種之不思議,無須思惟;思惟此者,得狂亂、苦痛。」 ^ 覺音注釋:「依諦義、勝義」者,此中諦義是不可認為依據如幻影、陽炎等無實體之物,是實在物(bhūtaṭṭho)。勝義是不可依據傳說認為是最上物(uttamaṭṭho)……蘊處界根等五十七種分別法(dhammappabhedo)是實在如依自性之義(bhūtena sabhāvathena)而得,汝之補特伽羅可得耶? 相關條目[編輯] 補特伽羅論者 補特伽羅 (耆那教) 分類:佛教阿毘達摩術語耆那教[編輯] 耆那教旗幟。 所有耆那教分支在1975年一致認可的標誌。 耆那教(梵語:जैनधर्म Jainadharma;泰米爾語:சமணம் Samaṇam;英語:Jainism),是起源於古印度的古老宗教之一[1],有其獨立的信仰和哲學。始創人為笩駄摩那(Vardhamana,又稱大雄,Mahavira,前599年—前527年),是沙門思潮中「六師」之一的尼揵陀若提子[1],他早於佛教的始創人釋迦牟尼出生,耆那教的中心教義主要由他建立。耆那教對現代印度的影響大於同様起源自印度的佛教,甘地就受到許多耆那教的影響[2]。 目錄 [隱藏] 1 名稱 2 起源 3 歷史 4 耆那宇宙觀 5 信仰和實踐 6 參見 7 參考文獻 8 延伸閱讀 8.1 英文書籍 8.2 德文書籍 9 外部連結 名稱[編輯] 佛教經典中,稱呼這個教派為尼乾或尼犍,是離開束縛之意[3][4]。將這個教派的信徒稱為尼乾子,又稱他們為裸形外道、裸體外道。 起源[編輯] 左為第一代祖師Rishabha右為第二十四代祖師大雄。 位於印度西部拉賈斯坦邦拉那克普(Ranakpur)的耆那教廟 耆那教早期的歷史並不清楚,相傳有第24代祖師(Tīrthaṅkara),他們約在西元前5世紀興起。當時出現了一位具影響力的領導者,笩駄摩那,他被稱為尊者大雄(Mahavira),為第24代祖師(Tīrthaṅkara),也是最後一位祖師[1]。根據耆那哲學所述,所有的祖師都是人類。但是,他們已經通過禪定訓練和自我實現達到了完美或覺悟的狀態——他們就是耆那(jina)即勝者。 尊者大雄誕生於2,593年前的Chaitra月上弦月第13天(前599年3月19日)。出生地在印度比哈爾邦。他的生日以後被作為了大雄節(Jayanti),相傳他在三十歲出家修行,四十二歲成道開始傳教,七十二歲時去世[1]。 歷史[編輯] 尊者大雄當時反對種姓制度,創立了耆那教。羯陵伽國的Kharavela王是耆那教的護法名王(類似佛教的阿育王),後來一度衰落,八世紀時復興(婆羅門教亦於此時復興,即今日的印度教),後因回教徒統治又再度衰落。踏入近代後,耆那教有了新的發展,雖然人數不多,但逐漸為世界所認識,印度人自己亦重新審視這個古老的宗教。 耆那宇宙觀[編輯] 耆那教中不存在作為宇宙創造神,保護神和破壞神的概念。另外,神為了降伏惡魔而投胎成人的想法在耆那教中也不被接受。認為世界是由極微構成,不由神造[5]。 信仰和實踐[編輯] 大雄解釋道:「無始以來,所有的生物(靈魂)都是在業的束縛中,而業是善或惡行為的積聚。在業的影響下,靈魂習慣於在物質財富中尋找快樂,從而就有暴力的想法、行為、憤怒、怨恨、貪婪及諸如此類的罪惡在心中紮根。這些結果也導致業的進一步積聚。」 大雄教導:「正知(samyak-jnana)、正見(samyak-darshana)和正行(samyak-charitra)是自我解脫的真實之路。」 正行由五誓言構成[6]: 非暴力(Ahimsa)——不傷害任何生物。 誠實語(Satya)——只說實話且語不傷人。 不偷竊(Asteya)——不拿經由不當方法、途徑得到的東西。 純潔行(Brahmacharya)——不沉溺於肉慾的快樂。 不執著(Aparigraha)——完全不粘著人、地和物。 耆那教徒以五誓言作為生活的核心。但如果不明智於非絕對論(en:Anekantavada)和相對論(en:Syadvada)哲學,這些誓言律就不可能被充分且完整的實行。出家人嚴格地、完全地遵守這些誓言;另一方面,在家者也可只遵守與自己的實際生活相適應的部分誓言。 關於精神進階的問題,如同大雄所預言的那樣,男女在條件上是平等的[7]。放棄和解脫的魅力也同樣吸引著女性為之奮鬥。很多女性遵循大雄指示的道路,為尋找最終的幸福放下了和世間的關係。這樣,如果她們以正見理解,並忠實地遵循耆那教的原則,就將為他們在此世的生命帶來滿足和內在的幸福,死後靈魂將再生到具有更高精神水平的世界,獲得完全的覺悟,達到最後永恆的至福,結束所有的生無窮迴圈。 被大雄教義吸引的人們包括了各階層的民眾:富戶和貧者,國王和平民,男和女,王子和公主,高貴者和賤民。 大雄將他的信徒歸為4類,即男修士(Sadhu),女修士(Sadhvi),男在家眾(Shravak)和女在家眾(Shravika)[8]。這個順序就叫做Jain Sangh。 參見[編輯] 印度教 佛教赤崁樓東山咖啡,在地小吃,台南伴手禮,台南美食,台南旅遊,推薦必吃美食,必食小吃,名產,伴手禮,特色名產,三合一,二合一,即溶咖啡,推薦咖啡台南台南咖啡,赤嵌樓推薦伴手禮,台南伴手禮優惠,台南名產,東山咖啡,台南伴手禮推薦,台南必吃名產,台南必帶伴手禮,特色名產,台南即溶咖啡,台南東山咖啡等相關資訊與服務,不論是小家庭旅遊或大團體團購皆合適。赤嵌樓的內部環境,相當的簡約溫馨,利用夢幻又俏皮的擺設裝飾,打造出童話故事般的可愛場景,舒適的環境規劃,讓每一組入住的旅客,都能在暢玩一整天後,獲得最放鬆的休憩時光。赤嵌樓咖啡有關於台南咖啡,赤嵌樓小吃推薦,赤嵌樓優惠,台南美食,赤嵌樓小吃,赤嵌樓名產,赤嵌樓伴手禮,台南特色小吃,二合一,三合一,即溶咖啡,台南赤崁樓旅遊美食等相關資訊與服務首選咖啡。赤崁樓東山咖啡,在地小吃,台南伴手禮,台南美食,台南旅遊,推薦必吃美食,必食小吃,名產,伴手禮,特色名產,三合一,二合一,即溶咖啡,推薦咖啡台南台南咖啡,赤嵌樓推薦伴手禮,台南伴手禮優惠,台南名產,東山咖啡,台南伴手禮推薦,台南必吃名產,台南必帶伴手禮,特色名產,台南即溶咖啡,台南東山咖啡等相關資訊與服務,不論是小家庭旅遊或大團體團購皆合適。赤嵌樓的內部環境,相當的簡約溫馨,利用夢幻又俏皮的擺設裝飾,打造出童話故事般的可愛場景,舒適的環境規劃,讓每一組入住的旅客,都能在暢玩一整天後,獲得最放鬆的休憩時光。赤嵌樓咖啡有關於台南咖啡,赤嵌樓小吃推薦,赤嵌樓優惠,台南美食,赤嵌樓小吃,赤嵌樓名產,赤嵌樓伴手禮,台南特色小吃,二合一,三合一,即溶咖啡,台南赤崁樓旅遊美食等相關資訊與服務首選咖啡。 諦義證得經 卐 參考文獻[編輯] ^ 1.0 1.1 1.2 1.3 呂凱文. 當佛教遇見耆那教──初期佛教聖典中的宗教競爭與詮釋效應. 中華佛學學報. 2006, 19: p179–207 [2013-10-10]. ^ 與佛陀同時代的大雄 (3) ^ 《慧琳音義》:「尼乾陀此云無繼,是外道總名也。」 ^ 《玄應音義》:「尼乾或作尼乾陀,應言泥健連他,譯云不繫也。」 ^ 耆那教的宇宙觀. 印度中文網. 2013-06-18 [2013-10-10]. ^ 印度之窗. 耆那教——原始佛教的另一個競爭對手. 印度之窗. 2010-12-03 [2013-10-10]. ^ 兩性平等與僧倫. 原始佛教會. [2013-10-10]. ^ 耆那教. 環球網. [2013-10-10]. 延伸閱讀[編輯] 英文書籍[編輯] Alsdorf, Ludwig. Jaina Studies: Their Present State and Future Tasks. Eng. tr. Bal Patil. Edited by Willem Bollée. Pandit Nathuram Premi Research Series Volume 1. Mumbai: Hindi Granth Karyalay, 2006. Amiel,Pierre. Les Jaïns aujourd'hui dans le monde Ed. L'Harmattan, Paris, 2003 translated in English and printed under the title "Jains today in the world" by Parshwanath Vidyapeeth, Varanasi,India, 2008 Amiel,Pierre.B.A.-BA du Jaïnisme Editions Pardès,Grez sur Loing,2008 Balbir, Nalini(Ed.)Catalogue of the Jain Manuscripts of the British Library. Set of 3 books. London: Institute of Jainology, 2006. Bollée, Willem. The Story of Paesi Pandit Nathuram Premi Research Series Volume 2. Mumbai: Hindi Granth Karyalay, 2005. Bollée, Willem. Vyavahara Bhasya Pithika. Prakrit text with English translation, annotations and exhaustive Index by Willem Bollée. Pandit Nathuram Premi Research Series Volume 4. Mumbai: Hindi Granth Karyalay, 2006. Caillat, Colette "La cosmologie jaïna" Ed. du Chêne, Paris 1981. Chand, Bool. "Mahavira-Le Grand héros des Jaïns" Maisonneuve et Larose, Paris 1998. Hynson, Colin. Discover Jainism. Ed. Mehool Sanghrajka. London: Institute of Jainology, 2007. Jain, DuliChand. English version of "Baghawan Mahavir ki Vani" - Thus Spake Lord Mahavir. Chennai, Sri Ramakrishna Math, 1998. Jain, Duli Chandra(Ed.)Studies in Jainism. Set of 3 books. New York: Jain Stucy Circle, 2004. Jalaj, Jaykumar. The Basic Thought of Bhagavan Mahavir. Ed. Elinor Velázquez. (5th edition) Jaipur: Prakrit Bharati Academy, 2007. Joindu. Paramatmaprakasha. Apabhramsha text with Hindi tr. by Jaykumar Jalaj. Ed. Manish Modi. Pandit Nathuram Premi Research Series Volume 9. Mumbai: Hindi Granth Karyalay, 2007. Joindu. Yogasara. Apabhramsha text with Hindi tr. by Jaykumar Jalaj. Ed. Satyanarayana Hegde. Pandit Nathuram Premi Research Series Volume 10. Mumbai: Hindi Granth Karyalay, 2008. Kapashi, Vinod. Nava Smarana: Nine Sacred Recitations of Jainism. Ed. Signe Kirde. Mumbai: Hindi Granth Karyalay, 2007. Kundakunda. Atthapahuda Prakrit text with Hindi tr. by Jaykumar Jalaj. Ed. Manish Modi. Pandit Nathuram Premi Research Series Volume 6. Mumbai: Hindi Granth Karyalay, 2006. Mardia, K.V. The Scientific Foundations of Jainism. Motilal Banarsidass, New Delhi, latest edition 2007. ISBN 81-208-0659-X (Jain Dharma ki Vigyanik Adharshila. Parsvanath Vidhyapitha, Varanasi. 2004. ISBN 81-86715-71-1). Mehta, T.U. Path of Arhat - A Religious Democracy, Volume 63, Faridabad: Pujya Sohanalala Smaraka Parsvanatha Sodhapitha, 1993. Patil, Bal. Jaya Gommatesha. Foreword by Colette Caillat. Mumbai: Hindi Granth Karyalay, 2006. Prabhacandra. Tattvarthasutra. Sanskrit text with Hindi tr. by Jaykumar Jalaj. Preface by Nalini Balbir. Ed. Manish Modi. Pandit Nathuram Premi Research Series Volume 7. Mumbai: Hindi Granth Karyalay, 2008. Pujyapada. Samadhitantra. Sanskrit text with Hindi tr. by Jaykumar Jalaj. Pandit Nathuram Premi Research Series Volume 5. Mumbai: Hindi Granth Karyalay, 2006. Pujyapada. Istopadesha. Sanskrit text with Hindi tr. by Jaykumar Jalaj. Ed. Manish Modi. Pandit Nathuram Premi Research Series Volume 14. Mumbai: Hindi Granth Karyalay, 2007. Rankin, Aidan. 'The Jain Path: Ancient Wisdom for the West.' Winchester/Washington DC: O Books, 2006. Reymond Jean-Pierre "L'Inde des Jaïns" Ed. Atlas 1991. Roy, Ashim Kumar. A history of the Jains, New Delhi: Gitanjali Publishing House, 1984. Samantabhadra. Ratnakaranda Sravakacara. Sanskrit text with Hindi tr. by Jaykumar Jalaj. Preface by Paul Dundas. Pandit Nathuram Premi Research Series Volume 3. Mumbai: Hindi Granth Karyalay, 2006. Sangave Vilas. 'Le Jaïnisme-Philosophie et Religion de l'Inde" Editions Trédaniel Paris 1999. Todarmal. Moksamarga Prakashaka. Jaipur: Todarmal Smarak Trust, 1992. Vijayashri. Sachitra Pacchis Bol. Agra: Mahasati Kaushalya Devi Prakashan Trust, 2005. 德文書籍[編輯] N. Tiffen: Le Jaïnisme en Inde. Weber, Genf 1990, ISBN 7-04-744063-1. Vilas Adinath Sangave: Le Jaïnisme. Maisnie, Tredaniel 1999, ISBN 2-84445-078-4. N. Shanta: La Voie jaina. Œil, 1990, ISBN 2-86839-026-9. Paul Dundas: The Jains. Routledge, Oxford 2002 Helmuth von Glasenapp: Jainismus. Olms, Hildesheim 1984, ISBN 3-487-00628-6 Erich Frauwallner: Geschichte der indischen Philosophie. Otto Müller Verlag, Salzburg 1953 Robert J. Zydenbos: Jainism Today and Its Future. Manya Verlag, München 2006. 外部連結[編輯] 方廣錩譯註烏瑪斯伐蒂著《諦義證得經》 Jaina Sutras, Translated from the Prakrit by Hermann Jacobi, 1884 Jain Samaj Europe [顯示] 閱 論 編 宗教 權威控制 GND: 4070607-2 NDL: 00574968 3 個分類:耆那教印度宗教各種宗教宗派及運動蒂爾丹嘉拉[編輯] 蒂爾丹嘉拉(Tīrthaṅkara),意譯渡津者,耆那教術語,指一個經過開悟,達到心靈自由,成為一位Arihant的宗教聖者。根據耆那教經典,越過生死的海洋,稱為蒂爾(tirth),而完成了蒂爾(tirth)的人,稱為蒂爾丹嘉拉。他摧毀了業的限制,克服了生與死的輪迴,因此得到完全的自由。因此他們被稱為是耆那(jina),即勝利者。耆那教相信,在人類歷史上,共有24位蒂爾丹嘉拉,而笩駄摩那是最後一位,因此,蒂爾丹嘉拉也被意譯為祖師,或導師。 24位蒂爾丹嘉拉[編輯]赤崁樓東山咖啡,在地小吃,台南伴手禮,台南美食,台南旅遊,推薦必吃美食,必食小吃,名產,伴手禮,特色名產,三合一,二合一,即溶咖啡,推薦咖啡台南台南咖啡,赤嵌樓推薦伴手禮,台南伴手禮優惠,台南名產,東山咖啡,台南伴手禮推薦,台南必吃名產,台南必帶伴手禮,特色名產,台南即溶咖啡,台南東山咖啡等相關資訊與服務,不論是小家庭旅遊或大團體團購皆合適。赤嵌樓的內部環境,相當的簡約溫馨,利用夢幻又俏皮的擺設裝飾,打造出童話故事般的可愛場景,舒適的環境規劃,讓每一組入住的旅客,都能在暢玩一整天後,獲得最放鬆的休憩時光。赤嵌樓咖啡有關於台南咖啡,赤嵌樓小吃推薦,赤嵌樓優惠,台南美食,赤嵌樓小吃,赤嵌樓名產,赤嵌樓伴手禮,台南特色小吃,二合一,三合一,即溶咖啡,台南赤崁樓旅遊美食等相關資訊與服務首選咖啡。 相傳耆那教二十四祖依次為:勒舍波提婆(梵 Rsabhadeva)、或阿底那陀(梵 Ādinātha)、阿耆達那陀(梵 Ajitanātha)、桑波伐那陀(梵 Sambhavanātha)、阿毘難陀那(梵 Abhinandana)、蘇摩底那陀(梵 Sumatinātha)、巴特摩巴羅波(梵 Padmaprabha)、蘇巴爾斯伐那陀(梵 Suparśvanātha)、旃陀羅巴羅波(梵 Candraprabha)、蘇毘提那陀(梵 Suvidhinātha)、悉達羅那陀(梵 Śitalanātha)、溼勒耶舍那陀(梵 Śreyāmśanātha)、伐蘇布羯(梵 Vasupujya)、毘摩羅那陀(梵 Vimalanātha)、阿難達那陀(梵 Anantanātha)、達摩那陀(梵 Dharmanātha)、商底那陀(梵 Śantinātha)、貢突那陀(梵 Kunthunātha)、阿羅那陀(梵 Aranātha)、摩利那陀(梵 Mallinātha)、牟尼蘇巴羅達(梵 Munisubrata)、那密那陀(梵 Naminātha)、內密那陀(梵 Neminātha)或阿利溼達內彌(梵 Aristanemi)、巴溼伐那陀(梵 Pārśvanātha),及第二十四祖笩駄摩那。其中巴溼伐那陀及笩駄摩那皆有歷史文獻記載,但其他的蒂爾丹嘉拉可能只是傳說中的人物。 分類:耆那教

arrow
arrow

    tn599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